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會在自己領域遇到瓶頸,有人選擇正面突破,有人選擇曲線救國,這是戰(zhàn)略選擇的不同。
關于前不久在媒體上曝光的恒大冰泉巨虧40億的事件,從對外公布的信息來看,恒大從2013年高調推出礦泉水開始每年都出現虧損,2013年虧了5億多,2014年虧了近30億。但恒大在這個新業(yè)務上的市場投入是有目共睹的,鋪天蓋地的廣告、事件營銷等等。
中國企業(yè)跨界成風,更像是時尚。比如說當時朱駿去投資經營足球,因為這是他的愛好;還有網易的丁磊當時提出要去養(yǎng)豬,本來以為是開個玩笑,沒想到他也真的去做了。
中國企業(yè)跨界經營主要有兩個方式:一類是大跨界,就是去做一個完全不相干的行業(yè),比如說恒大做礦泉水、丁磊養(yǎng)豬這類;另一類是關聯性行業(yè)跨界,比如從食品加工轉做電商、電器公司推出手機等等。而地產公司成為最喜歡跨界的公司之一,萬達是這個領域的先驅,先后開辟了文化產業(yè)、旅游產業(yè)。但是他們基本上都不好過,這是有原因的。
第一,隔行如隔山,每個行業(yè)的玩法都不一樣。在戰(zhàn)略上,恒大認為民間住宅和飲用水市場都是民生產業(yè),理應有很好的發(fā)展,甚至定出了2014年目標銷售100億、2016年達到300億的宏偉目標。其實,全國市場的規(guī)模也就在300億左右,而恒大所定位的中高端飲用水市場也不過50億。
第二,新舊業(yè)務產品質量落差大,造成市場期待值落空。比如一家做大家電的公司轉而推出手機,本身業(yè)內就不看好,但是品牌口碑高,大家的期待值也高,而最終展現在消費者面前的產品卻不盡如人意,導致消費者不買賬。
第三,業(yè)內轉型是否成功,基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互聯網BAT的廝殺中,阿里曾用各種手段推廣一款叫“來往”的聊天App,以此來對抗騰訊的微信。首先,在用戶基礎上,大家基本平起平坐,但最終結果是“來往”銷聲匿跡。其實,在大家眼里,騰訊的基因就是從QQ時代起發(fā)展而來的“娛樂和社交”,而阿里的基因就是由淘寶發(fā)展出來的“買賣工具”。同樣,騰訊做的搜索引擎并沒有因為百度的幾次負面報道而奪得市場,是一個道理。
我們現在更需要的是“從一而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日本和歐美國家,許多企業(yè)從誕生到百年都在做一個產品、一件事。日本哈德洛克公司從1974年至今只生產螺帽,他們讓螺帽真正做到了“永不松動”,美國宇航局也指定采購他們的產品。而德國的家族企業(yè)大多是傳承工藝,不斷在自己領域突破革新。
30年前我在日本念書的時候,曾去過一家餐廳打工,去年我又去了日本,專程到那家我曾經打工的餐廳,它什么都沒變,還是那樣小小的,精致的。我問老板,你做的飯菜這么可口,沒有想過開分店?他是這么回答我的,“我的精力只夠讓我開好這家店”。
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會在自己領域遇到瓶頸,有人選擇正面突破,有人選擇曲線救國,這是戰(zhàn)略選擇的不同。而跨界最終會不會成功,我不敢輕易下定論,但我想說的是,盲目跨界為企業(yè)帶來負擔是一定的。
回顧我自己的經歷,從IT開始最終回到IT領域,唯一的差別是過去我為全球的大型企業(yè)提供技術服務,現在我為中國的中小企業(yè)提供技術服務,并且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我會專注于做好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