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
摘 要:本文對2005-2014年間國有工業企業和非國有工業企業的經濟數據作了財務分析,得到了可能的影響國有工業企業相對經濟效益的因素,然后通過建立的相應的比率指標作為自變量利用這十年的數據對企業的相對效益作多元回歸以檢驗財務分析的真偽,并給出了解釋。我們發現流動性資產,主營業務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以及資產總量對國有工業企業的相對效益有很強的解釋力。
關鍵詞:國有企業;效益;財務分析
國有企業是一個國家政府投資或參與控制的企業,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經濟市場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的存在本應該為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為社會公眾服務做出應有的貢獻。但是在國有企業的發展進程中,國有資產的流失,國資長期低效的運行,社會服務的不到位,讓國民不免有“國進民退”的感慨。本文對國有與非國有工業企業在2005-2014年間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以求探尋引致國有工業企業低效益的內在因素,并作為一個影射,反應國有工業企業可能存在的問題,對國企未來的改革給出相應的建議。
一、相關文獻綜述
關于國有企業效益的分析,目前大約集中在產權制度,內部治理,代理人等方面。張宇(2009)在他的《論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一文中明確指出產權制度與國有企業的效益并不存在事實依據。盡管多年來,在經濟學中流行的觀點是“公有制產權不清,無人負責,效率低下”,而他通過列舉2002-2008年間的國有企業效益數據,指出國有經濟效率低下的觀點是不成立的。對此孫永正(2010)在他的文章中抨擊了張宇的觀點,指出國有企業自身效率的增長,不能證明國有經濟比同期非國有經濟效益更高,他認為同期的國企效益顯然不如私企,轉制改革是有意義的。孫伯良(2000)對國有企業的效益問題上有自己的認識,他認為國企效益和經營者能力高度相關,國有企業虧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國有企業承擔了一定的社會成本,但根本原因不在于此,而在于行政委托-代理制度中人才選拔的問題。在內部治理方面,李梅(2003)認為國企效益下滑可以歸因為兩類:產權論和市場論。其中市場論指出真正的問題在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以及僵硬、過時的產業結構。
本文從財務分析入手,從企業內部的結構和經營出發,通過對國有和非國有工業企業財務數據的比較分析,推斷出可能的對于企業效益的影響因素,再利用樣本數據對影響因素和工業企業的效益指標進行回歸以檢驗,最后根據得到的結論對國有工業企業的改革給出相應的建議。
二、財務分析和假設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2005-2014年的工業企業和國有工業企業年度報告數據,非國有工業企業的數據通過對工業企業和國有工業企業作差來實現。本文應用的財務比率分析指標如下:杠桿比率中的資產負債率和利息保障倍數;流動性比率中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營運能力比率中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獲利能力比率中的銷售凈利率、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
通過對具體數據的分析,本文歸納了幾個關于國有工業企業經營效益表現劣于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可能的影響因素:其一,資產的流動性;其二,營運成本;其三,資產總量;其四,營業收入。本文以工業企業利潤與稅金的總和與總成本之間的比例來代表企業的效益,對非國有工業企業和國有工業企業作比來表現他們之間的差異,相應地以流動資產比,營運成本比,資產總量比,營業收入比,來表現非國有工業企業和國有工業企業之間相應的差異。我們提出如下假設:第一,非國有對國有流動資產的比與效益比正相關,國有資產流動性的相對增加會縮小其與非國有之間的差距;第二,非國有對國有營運成本的比與效益比負相關,國有工業企業營運成本的相對增加會擴大其與非國有工業企業之間的差距;第三,非國有對國有的資產總量的比與效益比負相關,國有工業資產總量的相對增加會擴大其與非國有工業企業之間的效益差距;第四,非國有對國有營業收入的比合效益比正相關,國有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相對增加會減小其與非國有工業企業之間的差距。
三、實證分析
本文用剔除了存貨的流動資產作為流動性資產的代表,營運成本用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成本來表示,其他成本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收入近似地用主營業務收入來表示。
其中BR表非國有對國有工業企業的效益比,FAR表流動資產比,POCR表營運成本比,SFR表示銷售費用比,MFR表示管理費用比,FFR表財務費用比,TAR表資產總量比,ORR表營業收入比。
對模型回歸后發現,FFR和ORR的系數以大概率不能拒絕原假設,因此本文對模型進行了修正,剔除了FFR和ORR指標。對模型再次進行回歸后,系數均不顯著為0。具體模型如下所示:
從回歸結果來看,假設1是成立的,意味著國有資產流動的相對增加會有助于提高國有工業企業的效益。假設2不完全成立,雖然效益比和POCR、MFR呈負相關關系,但是SFR卻表現出和效益比正向的相關關系,意味著主營業務成本和管理費用的相對降低會有效的提高國有工業企業的相對效益,而銷售費用的相對降低將會進一步惡化國有工業企業的相對表現。假設3沒有得到回歸結果支持,回歸表示國有資產總量的進一步擴張會明顯地改善國有工業企業的效益。假設4由于營業收入指標的剔除自然而然地被否定。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分析國有工業企業和非國有工業企業在2005-2014年間的財務數據,找尋引致國有工業企業效率落后于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因素,并通過實證檢驗這樣的影響因素,本文的結論如下:流動性資產的相對存量大小是一個影響國有工業企業相對效益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圍內流動性資產存量的相對增加將會很大程度上改善國有工業企業的效益;營運成本從總體上看,是和國有工業企業的效益負相關的,但是其中的銷售費用和國有工業企業效益是正相關的關系;國有工業企業的資產總量的擴大對企業的效益影響是呈正向的;營業收入對于國有工業企業的相對效益的影響并沒有明顯的體現。基于這樣的觀點本文對于未來國有工業企業的改革作出如下的建議:第一,國資的運行效率的不足放大了國企對流動性的需求,所以未來一方面要增大流動資產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從資金流動效率上入手,深化相應的流轉渠道建設;第二,國有工業企業有必要對成本的控制做出表率,同時應該集中精力在優質資產上并精減資質較差的資產,另外需要加大對互聯網信息平臺建設的投入;第三,當下國有工業企業應該注重企業的固定資產重置投資和新生產力資產的投入,注重投資的風格轉換,進一步轉換到高質高效的資產結構上來。(作者單位:湘潭大學)
參考文獻:
[1] 張宇.論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經濟學動態,2009,(12):46~49
[2] 孫永正.企業效益辨析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學術界,2010,(150):35~39
[3] 孫伯良.國企效益提高的有效途徑:經營者選拔的市場化.學術月刊,2000,(8):3~7
[4] 李梅.論國企改革中的公司治理問題.江漢論壇,2003,(6):32~36
[5] 楊衛東.國企改革與“再國有化”反思.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52(1):23~36
[6] 夏立軍,陳信元.市場化進程、國企改革策略與公司治理結構的內生決定.經濟研究,2007,(7):82~94
[7] 朱天.公司治理、國企改革與制度建設.經濟研究,1998,(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