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中國共產黨內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杰出黨員們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加之黨和隊伍的不斷嘗試、失敗或成功,使得毛澤東思想更具科學性,并在中國革命的不斷實踐中深化、發展。1945年4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七大”最大貢獻就是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了全黨的指導思想,從而實現了對黨內思想的高度統一。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統一;意義
毛澤東思想的確立完成了黨內思想上的統一,正如列寧在黨的思想與黨組織關系時強調“沒有思想上的統一,組織上的統一是沒有意義的”[1],所以說思想上統一的組織,才能更好地為中國共產黨核心意識形態的確立、抗日戰爭的勝利、黨的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劉少奇在中共七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產生以來,產生了、發展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特有的、完整的關于中國人民革命建國的正確理論。”“這個理論,就是毛澤東思想,就是毛澤東同志關于中國歷史、社會與中國革命的理論與政策。”[2]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必然結果,也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最終勝利的必然要求。
一、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全黨思想的高度統一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理論基礎的確立
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就一直不懈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從初步的不自覺到自覺,不成熟到比較成熟再到完全成熟,經過了長期的歷史曲折和挫折,最終在延安時期確立起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政治和思想自覺,從而在多個方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所構建的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政治和思想自覺的表現。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實現全黨思想上的高度統一,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推動中國進步和發展中一個強大和穩定的思想性力量的存在,而毛澤東思想則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這種強大和穩定的思想性力量的重要基礎,它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對中國歷史、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前途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科學回答所展現出來的思想力量成為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全黨思想的高度統一,使得中國共產黨在當時中國抗日戰爭的多元意識形態斗爭環境中,更加冷靜清醒。抗戰時期不僅是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空前劇烈的時期,也是思想和意識形態斗爭非常劇烈的時期。這種思想和意識形態的斗爭是政治和經濟斗爭的反映,但同時又極大地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就抗戰時期整個中國社會而言,有日本法西斯主義推動的奴化意識形態、有國民黨蔣介石的“偽三民主義”和以“一個主義、一個領袖、一個政黨”為核心政治價值的意識形態,還有汪精衛推行的“大亞洲統一”思想。這些意識形態都在提出對于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前途的主張,都試圖爭取更多的“人心”,從而在思想文化領域對中國的生存、獨立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和挑戰。如果說,這些意識形態所反映的都是日本軍國主義和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那么在毛澤東思想中,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也即中華民族真正的利益第一次得到了系統地表現和反映,是民族利益和民族智慧的最高形態的理念表達。因此,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全黨思想上的高度統一,實質上是引導全黨對形成了對廣大人民群眾和中華民族利益以及實現這一利益的統一的認識。歷史已經表明,這樣的認識一旦形成,就會成為堅不可摧的觀念形態和思想力量,彰顯出其所特有的深邃性、進步性以及穿透力和引領力。
二、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全黨思想的高度統一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馬克思曾說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只要理論徹底,就能說服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及其指導地位的確立表明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探索中形成了馬克思所說的這樣一種能說服人、能掌握群眾的徹底的理論。這樣一種理論一旦形成,變成為全黨的思想基礎和思想方法,那么它一定會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
中共七大之后,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繼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同心、放手發動人民群眾量,為實現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不懈努力。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武裝力量奮戰在解放區戰場,他們根據中共中央的“削弱日偽,發展我軍,縮小敵占區,擴大解放區”的方針,發動了對日偽軍部隊的大規模攻勢,達到了縮小敵軍勢力范圍,將幾個縣的解放區連成一片的目的。同時解放區軍民繼續發展生產,為抗戰反攻的到來積蓄力量。對于淪陷區的抗戰,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講到淪陷區的人民應該“組織地下軍,準備武裝起義,一俟時機成熟,配合從外部進攻的軍隊,里應外合地消滅日本侵略者”[3],所以黨派遣大量黨員和非黨員的進步人士深入到淪陷區,建立地下黨組織,逐漸瓦解其勢力,為實現里應外合做準備。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后一戰》,拉開了中國軍民全面反攻日偽軍的序幕,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對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4]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一方面向日、偽軍送出最后通牒,另一方面自8月11日起陸續向日、偽軍發起猛烈的全面反攻,先后完成了對日偽軍的反攻任務,日偽軍投降,解放了中國的大片國土。全國人民終于在9月2日日本投降書的簽字迎來了八年抗日戰爭的勝利。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余門。”[5]共產黨的部隊還執行了奪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任務,保護了人民革命力量和人民勝利果實,最終贏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三、總結
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全黨思想的高度統一不僅為抗戰的最后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的思想基礎。鄧小平后來在評價毛澤東思想的歷史意義時說,“七大規定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我們黨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使我們贏得了革命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6]在抗戰結束后的復雜政治環境中,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思想上高度統一,政治上高度堅強,在戰后和平的努力失敗后,毅然決然地走上了以弱勝強的道路,通過三年多的解放戰爭,建立了新中國,最終解決了毛澤東在黨的七大開幕詞中所說的“光明的中國命運和黑暗的中國命運”的斗爭,毛澤東思想由此也成為了新中國建國的思想基礎和當代中國國家建設的“拱心石”。(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國家與革命》,《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頁。
[2] 《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頁。
[3]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9頁。
[4]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9頁。
[5]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668頁。
[6]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