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蓉
摘 要:基于2007年中國城鎮居民收入調查數據,本文選取了2007年的江蘇省南京市的城鎮居民個人工資收入數據,利用基尼系數和夏普里值分解過程,定量考察了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工作經驗、教育水平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對城鎮居民個人工資差距的影響和貢獻。研究發現,教育水平對個人工資差距有正的影響且貢獻顯著;工作經驗的影響為正,貢獻較大;工資性別差距仍然存在;個人的婚姻狀況對工資差距也具有一定的影響。進一步分析表明,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制度性因素和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產業結構變化是導致工資差距變化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工資差距;基尼系數;夏普里值分解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均收入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改善,同時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那么,引起收入差距擴大的因素有哪些呢?這些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又如何呢?本文考察了2007年江蘇省南京市城鎮居民工資差距的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各因素對城鎮居民工資收入不平等的定量貢獻問題。
二、數據來源和分析方法
本文所選取的樣本是2007年全國住戶抽樣調查中南京市的城鎮居民個人數據,經過處理,最終確定使用的有效樣本數量為472個。為保證模型估計的穩健性,本文選擇使用個人月平均工資收入的對數;同時,考慮到2007年南京市的最低工資標準為每月750元,因而對相應的樣本數據進行了篩選。工資決定方程采用如下形式:
其中exper2表示工作經驗的平方項,用來反映工作經驗與收入的非線性關系。
三、城鎮居民個人工資差距的實證分析
(一)城鎮居民工資差距的影響因素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2007年南京市城鎮居民工資差距的影響因素,本文以個人的月平均工資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工作經驗、教育水平和教育程度作為解釋變量,估計出工資收入方程。表1為工資收入方程的回歸結果,模型一是全變量模型,然后逐步將兩個在該模型中沒有統計顯著性的變量剔除,產生二、三兩個模型。從模型一中可以觀察出,性別、工作經驗和教育水平在1%的水平上顯著影響工資收入,婚姻狀況在5%的水平上顯著影響工資收入。從模型二和模型三可以看出,逐步剔除兩個不顯著的變量之后,其余變量的顯著性并沒有受到影響。工作經驗和教育水平這兩個變量對個人工資收入有正的影響,表示性別的變量符號為負,說明男女之間的工資的性別歧視現象依然存在;另外,婚姻狀況的影響出乎我們最初根據已有研究形成的看法。在模型四中沒有加入工作經驗的平方這一項,雖然沒有影響變量的顯著性,但使得變量的系數發生了顯著變化。由于該變量回歸的結果為負,則說明工作經驗對于工資收入的影響存在“倒U效應”。
(二)基于收入決定方程對居民工資差距的分解
由于在收入決定方程中我們選用了半對數模型,因此如果在分解時仍使用收入的對數作為因變量來分解,那么會造成對收入變量分布的扭曲,所以本文在寫待分解的收入決定方程時對兩邊取了指數,待分解的方程如下:
在上式中exp(β0)是一個常數項,當運用收入差距的相關指標時,它能夠從方程中去掉而不會對結果產生任何影響(Wan,2002)。對于殘差u的影響,我們采用了一種通用性的方法,對于任意度量不平等的指標都能夠使用。表2為基于回歸方程的夏普里值分解結果,可以發現,工資收入影響因素的排序依次為:教育水平、性別、工作經驗、婚姻狀況。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CHIP2007的數據,考察了2007年南京市城鎮居民工資差距的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各因素對城鎮居民工資收入不平等的定量貢獻問題。研究發現:教育水平對城鎮居民工資收入差距的貢獻較大,其次是性別差異,然后是工作經驗,都分別對工資收入差距具有比較重要的貢獻。本文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政策含義:第一,教育的回報率不斷上升,促進教育機會的平等化是緩解收入不平等的一個有效途徑。第二,政府需放寬職業的性別限制,同時提供更多適合女性工作者的就業崗位,從而緩解職業的性別歧視問題。第三,擴大就業是縮小工資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徑。江蘇應在就業問題上繼續加大力度,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第三產業、中小企業以及投資少、就業門檻低、就業含量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陳斌開;楊依山.中國城鎮居民勞動收入差距演變及其原因:1990-2005[J].經濟研究;2009
[2] 李實;宋錦.中國城鎮職工性別工資差距的演變[J].管理世界;2014
[3] 萬廣華.解釋中國農村區域間的收入不平等:一種基于回歸方程的分解方法[J].經濟研究;2004
[4] 王瑜;汪三貴.基于夏普里值過程的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分解[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