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古道,是中國古代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去往青海、西藏的首選大道。它起自長安(今陜西西安),途經甘肅、青海至邏些(今西藏拉薩),全長3000余公里。整個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連通了中國西南的友好鄰邦,因此又有“絲綢南路”之稱。
公元7世紀初,李淵在中原地區建立李唐王朝,幾乎與此同時,吐蕃王國在松贊干布的率領下迅速崛起,統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許多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奴隸主專制政權。
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松贊干布派使臣前往唐朝首都長安,拜見唐太宗,并請求聯姻和好。唐太宗也派出使臣回訪,但未答應聯姻。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再次派宰相祿東贊前往長安求婚,唐太宗審時度勢,答應將自己的宗室女兒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為了中原這片土地的萬年長存,為了維持帝王的萬古基業,面對一個又一個覬覦者,守著“女婿不打丈人”的平民認識,守著異域和親的婚姻勝過十萬雄兵的認識,文成公主就那么毅然而又悲情地踏上了和親之路。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隆冬,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還帶有大量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像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這些人員是去干什么呢?唐太宗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從經濟和文化上對其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
告別長安,送親隊伍一路西行,很快來到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素有“草原門戶”之稱的分界線——赤嶺,也就是后來的日月山。
文成公主在山頂舉目四顧,想起臨行前,曾獲賜一面日月寶鏡:“如果想念故土和親人,可以從寶鏡中觀看。”她取出寶鏡,反復照看,鏡中出現熟悉的長安景色,一時間愁絲萬縷,潸然淚下,于是她將日月寶鏡扔下山崖,被摔成兩半的寶鏡,化為“日山”和“月山”。為了紀念文成公主,當地人把赤嶺改名為“日月山”。這是文成公主進入吐蕃的第一站。
到了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河源地區,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送親隊伍作了數日休整。暖泉驛優質的熱泉,洗去了奔波的風塵,而在瑪多渡黃河時,無數熱情淳樸的“河源人”手拉手,以身軀搭建成一座人橋供文成公主過河,這至高無上的禮遇,讓她感動不已,內心逐漸對吐蕃民族產生了認同感。
這時,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在這里舉行了一場簡單的婚禮儀式。松贊干布樂不可支,決定回到邏些城后,一定要為公主修筑一座華麗的宮殿,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致,還有碧波蕩漾的池塘,種滿各色美麗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用來安頓文成公主,藉慰她的思鄉之情。
不過,從河源地區前往邏些,還有一段路。翻過巴顏喀拉山脈,越過清水河之后,文成公主就來到了通天河邊。在特制的牛皮筏子上,兩岸臣民迎送,讓她在驚濤駭浪中領略到了愜意。渡過通天河之后,因為留戀當地的美麗風光,于是她多停留了些時日,同時致力于教化民眾和傳播先進技術。通天河畔的勒巴溝成為她傳播佛教的圣地,而結古鎮的文成公主廟,則成為藏民千百年來祈求公主護佑的信仰殿堂。隨后,在藏民依依不舍的挽留中,文成公主再次啟程,趕赴邏些……
文成公主入藏和親,揭開了唐蕃友好歷史的新篇章。在此之后的200年中,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一直是唐蕃雙方關系的主流。吐蕃王朝的興盛和強大,也有文成公主的一份功勞。她為西藏帶來了大批工匠、藝人和大量綢緞、典籍、醫書、糧食,給吐蕃社會、經濟、文化、科學帶來了劃時代的巨變。
1300多年過去了,唐蕃古道幾乎湮滅在時光里,文成公主漫漫西行路上的迷茫、悲傷、欣喜和感動也都隨風而逝,唯有山水依舊,在春秋更迭、暑去寒來的輪回中,默默地講述著那些往事。在本期策劃中,本刊特邀著名作家白漁先生撰稿——根據他耗費數年時間,重走文成公主入藏路線的經歷,選擇青海境內日月山、黃河源、通天河三大區域,對文成公主曾經流連的這些高山與大河進行祭奠,重新發現它們的壯美和遼闊。
親愛的讀者,當你翻開本期雜志,當那位奇女子的形象逐漸在你眼前變得清晰,你會發現,當年她走過的那些地方,任憑時光荏苒,千年后依然美麗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