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陽
隨著歷史變遷,許多宮廷菜流入民間,其中“抓炒里脊”曾受到慈禧太后的絕口稱贊;而元世祖忽必烈則規定:冰酪只能在皇宮中食用,做法秘不外傳。
烤鴨和涮羊肉對刀工尤其講究,正宗的烤鴨片法,每只鴨必須片成108片,且“片片有皮帶肉”;涮羊肉中則以“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的羊肉片為上品。
北京豆汁兒和麻豆腐是北京獨有的吃食,出了北京城就無處可找,它們原是粉房的下腳料,酸澀中帶著餿腐的怪味,后來演變成了老北京人的最愛。
北京是五朝古都,飲食帶有皇族氣派。
北京菜又稱“京幫菜”,兼容多方風味,其復雜程度遠非其他菜系可比。它以山東菜為基礎,形成烤、炸、涮、扒、爆等主要技法,而譽滿天下的北京烤鴨,便是“烤”中的代表作。此外,它還融合了其他多種菜系,包括高貴典雅的宮廷菜、善烹海味的譚家菜,以及以牛羊肉為主的清真菜,典型的代表便是涮羊肉和全羊席。
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北京菜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變化:曾經僅為皇室貴族享用的御膳佳饌逐漸流入民間,而平民百姓餐桌上的普通吃食也被引入宮里,宮廷與民間的美食不斷交流、融合,使得北京菜日趨多元化,也使得這座古城的飲食文化積淀更為厚重。
抓炒里脊和奶酪從宮廷走進民間的御膳佳饌
宮廷菜是北京飲食中的一大特色,它伴隨著享用者的身份、地位而出現,因此注定了與平民菜有著天壤之別,但是,隨著封建王朝的衰落,它也逐漸從宮廷走入了民間。
“宮廷四大抓”便是流入民間的宮廷御膳之一,它全稱“四大抓炒”,由清朝的宮廷廚師王玉山所創,包含四道菜,分別是“抓炒里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和“抓炒大蝦”,其中“抓炒里脊”還在滿漢全席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僅如此,“抓炒里脊”的由來還與慈禧太后密切相關。據說,一天慈禧太后用膳時,面對滿桌的玉饌珍饈,覺得索然無味。突然,一道前所未見的菜肴讓她眼前一亮,這道菜色澤金黃,非常誘人,一嘗之下酸甜可口、柔滑脆嫩,其中滋味妙不可言,于是她胃口大開,對這道菜大加贊賞。
慈禧太后問起菜名,一旁的太監哪里知道這道菜叫什么,但回想起王玉山制作這道菜時手抓里脊的場景,于是靈機一動,胡謅出一個菜名:抓炒里脊。慈禧太后聽了十分高興,當場就封王玉山為“抓炒王”。“抓炒里脊”很快名揚天下,王玉山也成為御膳名廚,專門給慈禧做抓炒菜。
其實,得到慈禧太后垂青的“抓炒里脊”,和如今家喻戶曉的糖醋里脊十分相似,同屬一個味型的菜品,但存在細微的差別:“抓炒里脊”的甜酸味比糖醋里脊略淡,調糊和掛糊的要求也比糖醋里脊更為嚴格。之所以被稱為“抓炒里脊”,是因為在給里脊肉片掛糊時,需要把肉片放入糊中用手不停地抓,直至肉片掛糊均勻,才能放入油鍋中炸。
清末,溥儀被逐出宮后,御廚們各尋出路。王玉山和其他幾個曾在御膳房當差的名廚,聯手在北海公園里開了一家“仿膳茶莊”,烹制正宗的“四大抓炒”。
除了“抓炒里脊”,酪也是后來流入民間的一種宮廷小吃。酪是中國最早的奶制品,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朝。這種宮廷制作的傳統奶酪,是用牛奶混合糖、酒釀后蒸制或烤制而成。若是問做好的酪味道如何,有詩為證:“鮮新美味屬燕都,敢與佳人賽雪膚。飲罷相如煩渴解,芳生齒頰潤于酥。”
蒸好的酪,牛奶凝結成輕盈的半固態,潔白溫潤、細膩柔滑,冰鎮之后便稱為“冰酪”,此時再吃,冷香縈繞、沁人心脾,是夏日消暑的佳品。據說元世祖忽必烈因為深愛這一口,下令冰酪只能在皇宮中享用,做法更是秘不外傳,平民百姓根本無緣一見。《紅樓夢》賈元妃回家省親一節中,出現的“糖蒸酥酪”也是酪的一種,當時民間沒有這種吃食,貴妃賈元春回宮后,專門派人從宮中將這道小吃賜給寶玉。
如今,北京有不少奶酪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奶酪魏”,相傳其創始人魏洪臣受教于清宮御廚,制作的酪讓顧客贊不絕口,“奶酪魏”由此得名。
烤鴨和涮羊肉北京的美食標簽
北京烤鴨和涮羊肉無人不知,烤鴨已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名菜。許多來北京的游客,都知道這么一句順口溜:“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實際上,不僅中國人對烤鴨趨之若鶩,外國人也同樣如此。據說,外國人到北京一定要做四件事:爬長城、游故宮、吃烤鴨、逛胡同,缺一不可,而四件事中,只有烤鴨一件是吃食,足見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
北京烤鴨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被譽為“天下美味”,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距今已有1600多年,南朝著作《食珍錄》中記載的“炙鴨”,便是烤鴨的原型。
如今的烤鴨,主要有兩種烤制方式,一為掛爐,二為燜爐。“全聚德”烤鴨店采用掛爐烤鴨,掛爐也叫明爐,將鴨懸掛于柴木上,以明火烤制。掛爐烤鴨的關鍵在于柴木的選擇,“全聚德”多用棗木、杏木、桃木烘烤鴨子,使得果木的清香融進鴨肉中,咬上一口,唇齒留香。
毫無疑問,“全聚德”烤鴨店是北京城烤鴨做得最出色的,該店的“全鴨席”曾多次入選國宴。就連外國國家元首訪問中國時,也會慕名來此就餐,周總理就曾經29次在這里宴請外賓。
“便宜坊飯店”的名氣較“全聚德”略遜一籌,卻是制作燜爐烤鴨的佼佼者。燜爐,其實是一種地爐,將爐壁燒至高溫后入鴨,借助爐內剩余的炭火和爐壁的熱度烤熟鴨子,這對掌爐人的技術要求極高,溫度不容許出現絲毫偏差。
鴨子出爐后,必須片成片,方可上桌。片鴨是一門技術活,正宗的烤鴨片法,要求每只烤鴨必須片成108片,一片不多,一片不少,且“片片有皮帶肉,薄而不碎”。
有人說,烤鴨的魅力,一半在于烤法,另一半則在于吃法,拿餅、抹醬、卷餅,動作一氣呵成,但吃烤鴨遠不止看上去那么簡單。最常見的烤鴨吃法,是用筷子挑一點甜面醬,抹在荷葉餅或空心芝麻燒餅上,夾幾片鴨肉置于中心,再放上蔥段、黃瓜條或蘿卜條卷而食之。這些配料同樣大有講究,蔥必須是山東章丘的大蔥,甜面醬則以北京“六必居”出產的最為正宗。
另外,有人喜歡將片好的烤鴨蘸蒜泥和醬油吃,享受鮮香之中的一絲辣意。至于不喜歡吃蔥、蒜的人,則可以將酥脆的鴨皮蘸白糖吃,這是女性和兒童的偏好。
冬季是吃烤鴨的最佳季節之一,但此時,另一種美食更能打動人心——涮羊肉。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是一種宮廷飲食,起源于元朝,相傳是由元世祖忽必烈賜名。及至清朝,涮羊肉已經十分興盛,康熙和乾隆皇帝舉辦的宮廷大宴“千叟宴”,其中就包含涮羊肉,而涮羊肉正是經過千叟宴才逐漸傳入民間的。
涮羊肉以銅鍋為顯著標志,且必須選用肥瘦適中的上乘羊肉,切得薄而完整,這樣的羊肉片久煮不老,涮出來也香而不膻;麻醬是吃涮羊肉時必不可少的配料,香菜、蔥花墊底,韭菜花、醬豆腐、鹵蝦油、芝麻在上,還未開涮,已經香氣難擋。
在眾多涮羊肉店鋪中,“東來順”是老北京人心中的經典,民間至今還流傳著“涮肉何處好,東來順最佳”的俗話。
老北京的獨特味道豆汁兒、麻豆腐、面茶
在許多外地人眼中,最能代表北京的飲食是烤鴨、涮羊肉,但在老北京人眼里,豆汁兒和麻豆腐才是最具代表性的飲食。作家葉廣芩在《豆汁兒記》里說:“無論是豆汁兒還是麻豆腐,都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食。”但在老北京人的眼中,美味卻與貴賤無關。
北京豆汁兒在全國獨一無二,一旦出了北京城,就沒別處可找。豆汁兒本身帶有一股子獨特的酸腐味,外地人輕易不敢嘗試,卻是老北京人最好的那一口。就連乾隆皇帝都曾命人將豆汁兒引入宮中,作為宮廷飲品之一,并召集群臣共同品嘗,場面蔚為壯觀。
在過去,北京有很多做粉絲的粉房,人們將綠豆泡發后加水磨成漿,漿放置一夜會分成三層,最下層的粉狀物晾干后就是淀粉,最上層灰綠色的水被稱為“下腳料”,是要丟棄的“糟粕”。在沒有冷藏設備的年代,下腳料很快發酵變味,可不知是誰嘗過之后,竟發覺它的獨特風味,漸漸地,北京人便把這下腳料當寶貝似的喝起來,這就是豆汁兒的原型。經常喝,不僅會愛上這一口,還會上癮。
豆汁兒視之灰暗,聞之酸腐,嘗之怪異,實在無法用一個準確的詞來形容它。過去的北京老饕們在遠離故土后,還對它念念不忘,那魂牽夢縈的鄉情就像剛出鍋的豆汁兒,滾燙而酸澀。離京的遠行人腮幫子時時作酸,饞這一口兒時,只想要一碗酸到發餿的豆汁兒。
寫下《城南舊事》的林海音年老后回京,點名要去喝豆汁兒,而且一氣喝下6碗,仍意猶未盡。她說,只有喝了豆汁兒,才算回到北京。至于老舍、林語堂、梁實秋等饞豆汁兒的事更是盡人皆知,連不是北京人的汪曾祺都是喝了一碗,還要“再來一碗”的。
豆汁兒還有一個“同胞兄弟”——麻豆腐,除了北京人,很少有人知道它,它和豆汁兒一樣,是粉房的下腳料,豆汁兒加水慢熬,熬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浮沫,將浮沫盛出裹入布中,瀝干水分后,剩下的就是麻豆腐。
以前,北京有一種小飯館叫“二葷鋪”,顧名思義,就是指賣兩種葷菜的鋪子,其實店中也賣簡單的家常素菜,其中有兩樣北京獨有的素菜,一個是烙炸,另一個則是麻豆腐,用它下飯、下酒都是很好的。
除了豆汁兒和麻豆腐,北京還有200余種小吃,北京小吃沿襲明清宮廷小吃的精華,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個民族的特色,因此種類紛繁。有意思的是,不少到過北京的人會發現,這里的小吃,名字與其本身相距甚遠,實在名不副實!
面茶便是其中之一,在面茶中絲毫找不到茶葉的影子,它是用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狀食物,梁實秋先生稱之為“真正的一鍋糨糊”。煮好的面茶表層要淋一層芝麻醬,還要撒上花椒鹽,味道如何暫且不論,因為面茶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喝法。老北京人喝面茶不用勺、筷,而是手托碗,攏起嘴沿著碗邊,轉圈吸溜滾燙的面茶。老北京人在吸溜時還要發出一些聲響,旁人光是聽聲,就覺得香美無比,喝的人更是舒坦、過癮。
不過,由于這種吸溜的方式不太雅觀,如今的面茶店鋪中,幾乎看不到有人這樣喝面茶了,而這門“絕活”也只能留在老北京人的記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