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泉州市鯉城區環境監測站 黃小燕
企業環境信用檔案的建設與管理
文/泉州市鯉城區環境監測站 黃小燕
企業環境信用檔案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本文從分析企業環境信用檔案的重要性、管理現狀入手,探討在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和檔案現代化管理的背景下,如何加快企業環境信用檔案建設與管理。
環境信用檔案;建設;管理
作為環境管理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環境信用檔案是環保部門在履行環境保護職責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能夠反映企業環境信用情況的環境管理信息。
(一)建設企業環境信用檔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社會不斷強調和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企業環境信用檔案建設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對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引導和規范行業市場秩序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二)建設企業環境信用檔案是環境監管的現實需要。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要求企業環境違法信息應當記入社會誠信檔案。企業環境信用檔案成為環保部門履行監管職能的真實記錄、環境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和憑證,推動環境守法形成新常態。
(三)建設企業環境信用檔案是服務民生的有力助手。企業環境信用檔案對企業來說,是彌足珍貴的無形財富和信用名片,可以幫助企業自身提高和改進生產工藝流程、提高綜合競爭力,也可以幫助其他組織和個人了解企業誠信狀況、建立信息對稱的經濟往來。
從“十二五”期間鯉城區環保檔案的查閱利用情況來看,查檔對象主要為環保部門、企業、環評機構,其中,企業查檔比例占2/3并呈逐年上升趨勢,集中在企業辦理相關證件、貸款融資、上市核查等關系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環節。這反映了社會大環境對企業環境信用行為的日益重視,也表明了環境信用檔案建設對企業可續發展的重要性。
(一)環保部門檔案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企業環境信用檔案載體以基礎的文本紙質檔案為主,查閱利用人力、時間耗費大;環保檔案的系統化加工編研程度低,影響檔案利用效益的發揮。
(二)企業缺乏環境信用檔案建檔自覺。企業因檔案丟失遭遇辦證難、貸款難等障礙的原因是:企業本身建檔意識不強,檔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日常不注意收集整理,造成檔案受損、丟失;企業頻繁的人事變動、檔案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造成檔案保管難度增加、檔案安全、質量得不到保證。
(一)建立企業環境信息檔案系統。企業環境信用檔案作為專門檔案具有的分散性、專業性、動態性等特性,決定了建檔過程要尊重來源、了解特性,明晰環保檔案形成規律、內部有機聯系,掌握用戶查閱利用規律和需求。因此,應以企業為主體對象,以環保監管活動信息和企業環境守法行為產生的社會影響作為主要內容,分基礎類信、不良類信用檔案共同構成企業環境信用“一廠一檔”。基礎類信用檔案,包括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環保方面行政許可、核與輻射安全管理、排污費繳納、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等環境風險管理及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等信息。不良類信用檔案,包括行政處罰、群眾舉報及投訴、環境監督檢查過程中發現問題整改情況、發生較大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等其他不良類信息。
(二)實現企業環境信息檔案的現代化管理。檔案管理的目是的有用、管用、好用,要運用數字化管理手段加快企業環境信息檔案現代化管理步伐和水平。
1.實現企業環境信用檔案動態管理。企業環保工作是一項持續性工作,其檔案系統也需要不斷完善、補充、更新。根據信息的產生周期、更新頻率和使用情況,明確歸檔內容、歸檔期限、責任主體,及時補充信用檔案建立后的新文件、新數據,確保環境信用檔案與環保活動歷史保持高度一致、真實可用。
2.實現企業環境信用檔案數字化管理。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管理檔案,開發利用檔案管理軟件,整合既有環保檔案資源,建立電子檢索系統、編目系統和全文電子化檢索數據庫,形成數據錄入、修改、刪除、存儲、檢索、利用、統計、打印等功能為一體的環境信息檔案管理平臺,提高環境信用檔案管理的系統化、有序化、高效化、網絡化程度,滿足檔案利用對象的需要。
3.實現企業環境信用檔案資源共享。根據環保中心工作和檔案利用對象的需求,對環境信用檔案資源進行再處理,將環境處罰、環境信用評價等較為重要的信息進行系統加工,并有選擇地篩選出有分析價值、社會關注的有效信息進行深度研究,進行研究成果編撰,加快傳遞速度、范圍,最大限度地實現環保檔案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三)加強企業環境信用檔案建設監督指導。環保部門建立本級企業環境信用檔案外,還應當將企業環境信用檔案管理納入環保管理工作范圍,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指導檢查活動,督促企業落實環境守法行為建檔的主體責任,推動企業在建立時同步、如實建立環境信用檔案,專人管理、動態更新。在必要時、企業自愿要求時,對企業管檔人員和主要負責人進行專門的業務指導,提高企業人員管檔能力,幫助企業完善和規范企業環境信用檔案,實現健康科學的可持續發展。
[1]張建峰.做好企業環保信用檔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龍江檔案,2012(3):92.
[2]吳品才.環保檔案特點及其對環保檔案管理的影響分析[J].機電兵船檔案,2011(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