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
古裝劇里的“食譜”破綻
尼克

近年來,各類古裝神劇一部接一部,都是各自檔期內的
收視第一,由此可見古裝劇歷來屬于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影視題材。然而觀眾也分三教九流,有看熱鬧的,也有看門道的。
去年的古裝劇,尤以《花千骨》《瑯琊榜》《羋月傳》最受歡迎,其中《花千骨》由于屬仙俠類題材,改編自同名小說,故事基于幻想的神魔世界觀,所以其細節真實性也就無從考究,一切作者說了算;而《羋月傳》則講的是戰國時期一位真實存在的女政治家羋月的故事,所以必然要以真實的歷史背景為基礎,所以有心的觀眾肯定要挑一挑其中的破綻!比如劇中出現的蔥花、綠豆、桃子、小麥……這些作物到底是不是戰國時期就已出現的呢?
《羋月傳》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楚王后給大王送來一碟子點心,說這是綠豆糕且很是下火。有心網友便隨意百度了一下,發現綠豆原產于印度,北宋時傳入中國……這下又有話說了,北宋時國內才有的綠豆,怎么早在戰國時就會出現了呢?
在國家一級學會——中國農業歷史學會會刊《中國農史》1991年第一期中,有一篇名為《綠豆種植史考略》的文章,文中注釋:綠豆又名菉豆,早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屈原就曾在《離騷》中寫道:“薋菉葹以盈室兮”。其意就是:滿屋堆著都是普通的花草。薋、菉、葹,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植物,其中的菉就是綠豆。
假設當時綠豆才剛剛傳入戰國時期的楚國,那么其對于楚國來說必定是一種稀罕作物,試想,屈原會用“稀罕作物”來比喻普通常見的花草么?所以當時的菉豆顯然已經在楚國廣泛種植,是最常見不過的植物之一。
而到了隋唐年間,綠豆更是被部分地區當作納稅的作物,可見遠在北宋之前,綠豆就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了。
在電視劇《羋月傳》中,曾描述過羋月小時候跑到其父楚懷王的宮里吃點心和糕點,這一關于食物的細節可瞞不過觀眾雪亮的眼睛:“戰國時期沒有做糕點用的小麥、黃油,所以這是一個常識性破綻!”那么,小麥在戰國時期到底出現了沒有呢?
關于小麥的重要性,可以從舊社會人們的食物來源看出:當時,普通貧農只吃得起粗糧,只有地主家庭才吃得起白面,白面是從哪來的呢?白面只能由小麥制成。而要想知道小麥在歷史上出現的具體時間,除了考察文獻資料,還得依靠考古發掘。在考古工作中,可以對從舊時地層里挖掘出的小麥樣本進行碳十四測定,這就如同觀測人體骨齡,可以從中得知這些古老的小麥究竟產于何時。
中國社會科學院通過考古研究發現,小麥最早產于三個區域,分別是青海東部、甘肅河西走廊、新疆東部,距今約4000至3500年。
而在北京大學碳十四實驗室對山東膠州趙家莊遺址出土的小麥遺存進行測定后,發現其存在于公元前340至329年,而當時正是戰國楚威王在世的時期!由此可以推測,在羋月那個年代,小麥確實已經有了,所以糕點的存在也并非不可能!
《羋月傳》里,楚王和鄭袖吃飯的桌子上有盤菜出現了蔥花,而網友在詢問“度娘”后認為,蔥是唐宋才從國外引進。事情是這樣的嗎?
《禮記˙內則》中對以蔥調味做菜的方法有很詳細的記載,例如:“凡膾,春用蔥……脂用蔥。切蔥若薤,實諸酰以柔之。”意思是:切細剁碎的肉,在春季就要用蔥作配料,油氣很重的肥肉,也要用蔥解油去腥。這段描述足以證明,寫于西漢的《禮記》,不可能記載西漢以后朝代的知識,也就不可能晚于唐宋。
公元前663年,在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兵定孤竹”之戰中,齊桓公率兵攻打山戎,其中《管子˙戒》中記載道:“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菽即豆,翻譯過來就是這次遠征將蔥與豆傳播至天下。當時的齊國即現在的山東省西部山區,這就說明山東省的大蔥栽培技術,是從山戎國傳去的。

那么齊桓公的大蔥是哪里得來的呢?大蔥的栽培歷史比山戎國還要早,在距今約2500年至3000年之間。在西周和春秋形成的《詩經》記載:“有傖蔥珩”。說明當時已有蔥的栽培。
而這個年代要早于楚威王生活的公元前340-329年,所以楚威王是有可能吃到以蔥花做成配料的菜的。
《羋月傳》劇中的羋姝,曾以桃子來挑撥七公子內斗。那么桃這種頗具戲劇色彩的水果,是否應該在戰國時期出現呢?
桃、栗、杏、李、棗,桃位列五果之首。著名植物學家第康道爾經過認真考證,在其所著《農藝植物考源》一書中指出:“中國之有桃樹,其時代較希臘、羅馬及梵語民族之有桃猶早千年以上。”
《詩經》中也多次提到桃,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經˙魏風》中有“園有桃,其實之殽”,表明桃在當時的魏國已經出現。
在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曾出土過距今3000多年的桃核。此處遺址中除了墓葬,也有商朝人生活的痕跡,且考古人員在類似釀酒作坊的建筑殘留中,發現了桃仁,種種跡象說明,桃在商代時已是很常見的水果,那么商代之后的戰國時期,吃個桃子就更不是什么反常事了!
帶著一雙慧眼和明鏡般的心去欣賞影視作品,是值得鼓勵的,能提出疑問,說明觀眾確實認真觀看了該作品。不過,有時一味地依賴看似便捷的網絡來答疑解惑,卻缺乏權威性與準確性;更多地到圖書館進行全方位參考、查閱,不僅能給自己一個圓滿的答復,更能額外增長不少知識!
(摘自《奧秘》 201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