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茗
海灣危機爆發后,防毒面具大為走俏。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防毒面具竟是科學家在“豬八戒的歐洲徒子徒孫”的啟發下得以發明的。
事情還得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人類首次大規模毒氣戰說起。
1915年4月,德軍和英法聯軍在比利時的伊伯爾地區已對峙多日。
22日傍晚,德軍在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生化武器。這次生化戰取得了預期的“顯赫戰果”——造成英法聯軍15 000人中毒、死亡,被俘5 000人,德軍還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
從“毒害區”僥幸逃脫的聯軍官兵向上司心有余悸地描繪了當時的感受,聯軍司令官們大為震驚。當時,法國的化學和生物學研究比較先進,因此法國政府下了“軍令”:必須在兩周內找到抗毒方法。科學家們自然“不敢怠慢”。通過對戰地報送的“氣樣”進行分析,了解了“德國毒氣”的化學成分后,專家們苦思冥想,多次研討,但都找不出一個有效的對付方法。鑒于聯軍已收復毒襲失地,有人建議到實地去考察。
到了毒襲區后,許多聯軍官兵與當地居民的中毒尸首還未掩埋,連飛鳥家禽、牛羊馬狗等都不能幸免,大批死亡。唯獨豬不僅大量存活,而且不少還毫無中毒跡象。這一奇特現象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他們決定搞一次模擬實驗。他們把一些當地的豬同馬牛羊雞等集中圈在一起,然后施放氯氣濃霧,自己則在遠處用望遠鏡觀察。他們發現豬的嗅覺相當靈敏。它們比其他牲畜家禽都更早聞到異味,隨即拼命逃竄,到了無法躲避時,就將長鼻子插入刨松的細軟土堆或泥洞。然后,它們就閉上眼,一動不動,如同“豬八戒打瞌睡”。毒氣過后,其余動物都死了,豬卻不慌不忙地拔出長鼻,用力將鼻孔中的大量泥土顆粒噴出,接著擺擺尾巴,搖頭晃腦,邊哼邊跑,安然無恙。目睹這一“奇跡”的科學家們又驚又喜,他們很快就得出了一致結論:泥土的細微顆粒對氯氣有明顯的附吸作用,豬的鼻孔長,插入細松泥堆中,鼻孔塞滿的大量細碎泥粒就形成了一個“天然防毒面具過濾器”;人如果頭戴有“長鼻式”過濾器的防護面具,也將能抵抗毒襲。
于是,世界上第一副防毒面具很快就誕生了,并順利通過了動物和人類的模擬試驗。這是現代戰爭史上一項重要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