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福泉
尼爾森·莫利納是紐約市一名普通環衛工人,每天都要從垃圾箱中清理各種各樣廢舊的物品,然后運送到垃圾站去統一處理。
有一次,看著一批批被處理掉的廢舊物品,出身貧寒的尼爾森覺得有些可惜,于是他就想辦個廢舊物品交易市場。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自己的工友們,他們無一例外都嘲笑尼爾森是異想天開,就連和他關系最好的工友吉姆都表示強烈反對。吉姆和尼爾森開玩笑說:“現在社會還有誰愿意用舊東西呢?廢舊物品交易市場肯定不行,搞個博物館還差不多。要知道搞博物館只要找間房子,你把撿回來的廢舊物品放里面就行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尼爾森覺得吉姆的建議可行,只要他每天清理垃圾箱時多個心眼兒,把覺得有用的東西挑出來就行了。
說干就干。第二天,尼爾森就開始從廢舊物品中挑選他覺得有價值的物品,然后拿回家保存。不到一個月時間,原本就不大的房子就被塞得滿滿的。為此,尼爾森的妻子和兒子很惱火,聯手逼著尼爾森將他心愛的“垃圾寶藏”清出家門。無奈之下的尼爾森四處尋找合適的地方,最終在一個工友的幫助下,用大半年工資租到了位于東哈萊姆的環衛倉庫二樓作為博物館。尼爾森利用這次搬遷的機會,對這些“垃圾寶藏”一個一個地進行了擦拭,并進行了分類排放。
自此之后,他撿廢舊物品的熱情更高了。他把每天上班清掃大街當作“尋寶之旅”,別人隨意丟棄的垃圾,經過他的雙眼過濾,總能綻放新的光彩。有時下班之后,他還背上大麻袋,徒步十多公里,翻找五十多個垃圾筒。
就這樣,三十年過去了。如今,環衛倉庫的二樓超過一千平方米的庫房里,至少收藏著四副蒙娜麗莎復制畫作、數千件舊家具和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品,從超級玩偶到樂器、繪畫,從運動器具到玻璃臺燈,所有藏品被按類別,細心整理排放著。置身于這些物品當中,就像在看年代秀,人們可以看到美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和變遷。當然,眾多藏品中,也不乏有歷史意義的寶貝,如膠片放映機、總統肯尼迪的親筆感謝信、大衛之星等。因此,每天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尼爾森也從中獲得了不菲的門票收入,更讓他意外的是,很多收藏家都愿意出高價收藏博物館中的“垃圾寶藏”。于是尼爾森請專業人士評估了一下他的博物館,結果讓尼爾森很吃驚,博物館的這些“垃圾寶藏”價值已超過百萬美元,足夠退休后的他頤養天年。
有人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這話恰恰印證了尼爾森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