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齊新顏
迷茫?頓悟?成長
—— 一位70后傳統媒體人轉戰新媒體的思考
□ 文/齊新顏
從紙媒轉戰新媒體,該如何適應這一全新領域?從服務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到服務微信端看不見的萬千粉絲,該如何應對這一全新挑戰?從讓市領導滿意到讓粉絲點贊,該如何掌握這一全新技能?
2015年年初,當接到領導指令,牽頭負責濟源晨報官方微信的任務時,這對于在紙媒工作17年的我而言,是一場從未嘗試過的、史上最嚴峻的“大考”。
接手之初,長期從事政務報道的我,有過迷茫、有過痛苦、有過沮喪,甚至一度打過退堂鼓。在與一群90后新編體小編的一次次交流碰撞中,在一場場頭腦風暴中,我們最終找準了方向,完成了從讀者為王到用戶至上再到培養鐵粉的轉變。在每天只能一次推送的相對劣勢之下,濟源晨報官方微信在人口73萬的濟源一舉成長為粉絲數近20萬的“大號”。
如今,濟源晨報傳媒集群旗下的“濟源晨報”“愛尚濟源”“愛尚濟源V”“濟源晨報家長會”“濟源直線傳媒”等5個微信公眾號,形成一個強大的新媒體矩陣,一次次在濟源“刷出了存在感”,影響力日益強大,粉絲增長進入平穩發展期,粉絲數量近40萬。
“姐,咱們的新媒體今天推送什么?”
“依據報紙今天刊發的文章,從重要版次開始推送吧!”
這是我剛開始接手新媒體時,和小編的對話。當時,在我的腦子里,新媒體是紙媒的另一種傳播方式,應該把報紙上的稿件“搬到”微信上,方便讀者閱讀。
在這種思想的誤導之下,濟源晨報官方微信由于內容生產和運營能力的不足,起步艱難,發展緩慢,推送內容閱讀量和粉絲增長速度很不理想。
“如果新媒體只是紙媒內容的復制粘貼,那只能是死路一條!”2015年2月的一天,當收到一位關心我的前輩發來的微信后,我一個人在辦公室坐了許久,感到特別沮喪。1998年就職濟源日報社后,我先后在編輯部、記者部工作,負責過4任市委書記、市長的時政報道,在新聞業務上還是頗為用心的??墒牵瑳]有想到從紙媒轉戰新媒體會這么不順利,遭遇到如此大的挑戰。
看來,新媒體不能照搬紙媒的稿件,必須要找對路子,我覺得自己的“老腦筋”該換換了,要學習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知識,要虛心向身邊的90后新媒體小編請教。
“咱們不能在當天報紙上扒內容,要在可讀性、服務性上下功夫。”“突發能成為爆點,一有突發就要盡快推送,可以讓記者在現場通過電話口述,咱們整理編輯?!薄?/p>
在一次次頭腦風暴中,這些90后的新媒體小編用互聯網思維逐步“改造”著我。陽春三月,正是挖野菜的大好時機,很多市民開著車滿地找,就是不知道去哪里挖。2015年3月9日,濟源晨報官方微信原創的《濟源這些地方可以挖野菜!收藏起來可以吃上一整個春天!》,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薺菜、小蒜、面條菜長什么樣子、在濟源哪里可以采摘到、有什么食療攻效、怎么食用……在短短的一天時間內,閱讀量達到99821,這是我轉型以來最火的一條微信了。
這條微信讓我明白,新媒體時代,要想贏得廣大受眾,除了在內容上關注民生、直擊熱點之外,還要了解粉絲的需求,在有限的板塊之內,給予粉絲最大的信息感,提升服務性。
濟源晨報官方微信自2013年12月30日正式創號以來,如何發展?如何快速發展?快速發展的關鍵又是什么?成長的煩惱和轉型的困惑一直伴隨著我。經過近兩年的運營,至2015年11月,粉絲數發展到近5萬。初步打開了一定局面,但這樣的發展速度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讓人著急、讓人上火。
我們為此召開專題會議,并在街頭進行隨機調查后發現有以下原因:除了內容生產動力不足,可讀性欠缺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們一直是在“跳獨舞”,缺乏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服務性欠缺,從而不能產生黏性。在發展的瓶頸期,需要一次突破,需要一次超常規的運作。
2015年11月8日,濟源最繁華的商業街——宣化街的16家商戶一夜之間集體換上了“房租太貴,商戶無法生存,所有貨品,揮淚狂甩”的大紅招牌。不少市民看到這個場景,第一反應是“馬上雙十一了,實體商家這個廣告策劃做得不賴”“新的促銷模式,廣告做得很氣魄”。
這是一場在網店的沖擊之下,實體店集體的“廣告秀”嗎?記者深入采訪后獲悉,實為商家應對“今年房租6.5萬元,明年漲到了12萬元”的壓力,為引發社會關注的無奈之舉。
通過記者的調查采訪,我們感受到了實體店受租金上漲、互聯網沖擊等多種原因,“關店潮”現象迭起。很多實體店主都在硬撐著堅守,他們渴望有平臺能宣傳自己的店鋪、產品,但是苦于沒有資金。
“在實體店遭遇寒潮之時,我們能不能幫他們一把,做人氣商家評選,進行微信投票,為大家提供報紙、微信免費宣傳的機會?!?0后新媒體編輯袁鍵的提議,讓團隊所有成員眼前一亮。2015年11月11日,濟源晨報官方微信推送的《家里有做生意的濟源人,這條微信你一定要打開》,向所有濟源的實體店主發出了邀約:物價的上漲,互聯網的沖擊,使得咱濟源的實體店經營形勢一片唱衰,不少老板紛紛選擇了關閉店門,跳出這個行業。面對這樣的“關店潮”,作為一個有擔當的本土責任媒體——《濟源晨報》,決定通過自己的資源和優勢,幫咱濟源的商家們一把,為大家提供報紙、微信免費宣傳的機會。
這條微信發出之后,后臺和熱線電話“熱得超乎想象”,很多實體店主紛紛打電話,要求報名參加,詢問如何秀出店鋪美照。第二天早上不到8點,濟源晨報官方微信的小編便開始給飯店、美容院等商家打電話,告訴他們已經成功報名,請他們關注濟源晨報官方微信,并為自己拉票。實體店主參與熱情很高,粉絲第一天就漲了近5000人。
新媒體中心的小伙伴們幾乎每天加班到半夜:審核商家資料,回答后臺疑問,對于店鋪圖片上傳不成功的,一個個電話回訪詢問情況,給予指導??粗笈_不斷變化的粉絲數,小伙伴們一個個眼睛熬得通紅,但心里樂開了花。截至2015年11月21日,10天之內,報名商家近500家,活動得到28萬人關注,投票數達72萬,粉絲已達到約15萬人,增粉近10萬人。
這次互聯網思維下的“江湖救急”,讓我體會到了用戶思維的重要性。做內容要用情感驅動,做活動要用內容驅動,當用戶參加活動覺得有利可圖時,自然就會轉發、分享、參與到活動中來。首先是能打動用戶,讓其覺得你給予的恰好是其最需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參與的積極性。
2016年1月21日,據《大河報》聯合清華大學新聞研究中心權威發布的《中原新媒體排行榜》顯示,從1月10日至1月16日的統計數據,濟源晨報官方微信公眾號躍居河南紙媒公眾號(含子刊號)影響力指數報告第四名。我們研究后發現,“濟源晨報”的總閱讀量為471530,第一名的總閱讀量為226142,拖后腿的主要原因是點贊數,第一名為2706個贊,“濟源晨報”僅為593個贊。
“粉絲與‘鐵粉’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忠誠度,點贊!”這是在“頭腦風暴”中,我們得出的結論。如何把普通粉絲轉化為“鐵粉”?這是2016年,我們整個團隊的核心工作。
增強互動,讓粉絲感受到溫度。我們特別注重與微友之間的真誠互動,后臺的留言和評論能回復的盡量回復。我們設立“濟源晨報”晨姐、“愛尚濟源”小編靜靜作為官方客服,時時與粉絲互動,轉化“鐵粉”。在一些線下活動的報名中,我們改變以往“點擊原文”報名的方式,讓粉絲關注“愛尚濟源”小編靜靜,發送“真實姓名+聯系方式+興趣愛好”進行報名。雖說新媒體中心5個90后小伙伴的工作量增加了,但是通過一對一的交流,晨報對粉絲畫像的顆粒度越來越細膩,清晰了解粉絲的年齡、愛好、階層構成,擁有了強大的數據后臺,可以有針對性地開發創作新媒體內容,精準推送。
策劃活動,與粉絲產生黏性。一個優質的微信公眾號,不能“跳獨舞”,不能只是靜態的單向資訊傳播,而是要有常態化的策劃,通過活動與粉絲產生黏性。我們要求濟源晨報傳媒集群集下的新媒體矩陣每周要有小活動、每月要有大策劃,彰顯活力,從而達到貼近粉絲的目的。2016年以來,濟源晨報新媒體矩陣的各個微信公眾號紛紛策劃舉辦活動:濟源晨報官方微信舉辦了“親子閱讀21天挑戰賽”、濟源晨報微友向山區小學愛心書屋,“愛尚濟源”舉行了百公里益行第二季,“濟源家長會”舉辦了“瘋狂原始人”活動……
發放福利,讓粉絲時不時驚喜一下。在我們舉行的“美食探店”活動中,每周都要留出近20個免費的試吃名額,留給“鐵粉”。5月21日,我們特意為策劃了“燃情夏日,為愛奔跑”的跑步派對:這里有濟源最美的賽道,又萌又酷的面部彩繪,趣味十足的番茄挑戰賽、還有“氧氣美女”陪你做拉伸……我們為晨報的500位“鐵粉”精心準備了炫彩頭巾、跑步T恤等。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粉絲轉化為“鐵粉”的比例相對較高,濟源晨報官方微信的點擊率、轉發率、點贊數、評論數都位居省內媒體微信公眾號前列。在《中原新媒體排行榜》日前發布的榜單中,濟源晨報已躍升為亞軍。
(作者是濟源日報社編委、《濟源晨報》副總編輯)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