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明華
新媒體環境下黨報評論的創新之策
□ 文/周明華
黨報是一張新聞紙,創新尤為重要。本文作者通過十多年黨報評論寫作和責任編輯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及親身試水并堅持新媒體評論創作的心得體會,力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索新時期黨報評論寫作和編輯工作的創新路徑。
黨報 評論 新媒體 升級表達
新媒體,之所以能攻城掠地,主要還是其傳播新、傳播快,而且互動性強,參與度高。在新時期,黨報要繼續引導主流輿論,就必須緊緊抓住這個“新”字不松手。“新”就是要有新創意和新思想。
旗桿有多高,就能把旗幟拉升到多高。《四川日報》評論理論部始終如一地重視打造這根旗桿,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緊跟中央和四川省委的精神和政策,積極快速發聲、有效發聲、響亮發聲,扛起了黨報評論的旗幟。準確把握省內外的經濟政治形勢發展動向,言人所欲言,言人所未言,言人未盡言;聚集社會熱點,發出自己聲音;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社情民意。
只有策劃先行,才能出新出彩。2013年3月27日,《四川日報》在第6版理論創新版推出“新時期,怎么看黨員干部形象”的深度評論專題。《從怕亮身份看干部形象》《從不雅視頻看干部道德形象》《從吃喝往來看干部社交形象》等文章,以富有理性和思辨色彩的新穎筆觸,引導讀者正確看待干部的網絡形象、為民形象、廉政形象等。這組評論刊發后,引發讀者關注。
其中關于“網絡形象”一稿,在策劃創作之前一個月時間,部門多次召集媒體評論員、四川大學和四川省社科院相關專家召開專題寫作研討會,定下基調,強調文章寫作與表達的影響力和張力,最后留足時間分頭撰寫。文章刊發后,受到主管部門領導表揚。
新媒體改寫了當前和今后頗長一段時間的傳媒格局,尤其是近年來微博微信及新聞客戶端的方興未艾,這種格局的變新與排序仍在深度重構之中。面對微言形成的大義、構成的“長尾”,如果漠視不理或繞行躲避,不及時介入,主流輿論就有看不到的輿論盲區。除了黨報的新媒體矩陣的戰略規劃和搶位之外,作為省委機關報的評論文章,如果不在“透”字上下功夫,那么,就會在浩如煙海的碎片化閱讀中迷失方向。黨報評論必須在認識上高人一籌,分析上深人一層,見解上越人一步,表達上新人一截,才能做有深度、有厚度、有溫度的評論文章。
通過精心組織專門的寫作小組,《四川日報》評論理論部主導和參與策劃并撰寫了《人民至上:始終不渝的價值追求》(2014年1月25日)、《一定要把四川建設好》(2014年8月22日)、《作風建設:跨越時空的永恒接力》(2014年10月11日)等署名“蜀平”的長篇政論文章。
這些政論文章,或總結經驗,或探析路徑,或弘揚精神,或提振信心,代表報社發出最響亮、最厚重、最權威的聲音。既揚《四川日報》評論高端、宏大敘事之優長,又富關照現實之民生情懷。讓省委機關報評論從整體上看,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又貼近群眾心聲。這些大評論一經見報,通過四川日報官方微博長微博轉載,使主陣地延伸到新媒體陣地,被大量網友轉載、評論和點贊,擴大了主流輿論的宣傳效果,受到大家的好評,被全國多家媒體轉載。
有人說,黨報黨刊的一版或扉頁“本報評論員”文章,除了無比正確就是面無表情。為了最大限度地改變讀者心中的這一意識,近年來,《四川日報》在第一版的本報評論員文章的策劃與撰寫過程中,大膽探索、革故鼎新,在深、精、透上做文章,在號準群眾脈搏上做文章,讓引導主流輿論的戰斗打得更漂亮、更見實效。
新媒體時代,一篇評論文章要獲得較高關注度,必須加強文章的多渠道推廣互動。評論作為黨報的旗幟和輿論引導的排頭兵,更應具有高度敏感和自信力,積極主動去搶占“融合化生存”的先機。看到新媒體閱讀率不斷上升之時,也應該看到自媒體明顯存在“深”不下去的短板。而擁有長期主流輿論工作思想和經驗積累的黨報評論員,由于占有權威的資源信息,擁有調研采訪的優勢,比一般非新聞從業者的深度評論更有附加值。一些自媒體或許可以從表達技巧上窮盡一切辦法,從標題制作、圖文編輯上取悅讀者一時,但如果獲取價值信息的地位不變,撰寫的原創評論文章便不可能超越黨報評論員的深度文章。作為黨報評論員,不宜妄自菲薄,不妨緊緊抓住“深”這個優勢,再補齊表達上的短板,是能夠在深度評論上獨占鰲頭的。
換一個角度看,還可以將新媒體作為黨報評論文章擴大影響力的“傳感器”。2015年,《四川日報》評論理論部為川報觀察客戶端獨家供稿20余篇。這些文章,實際上是一個核心觀點,在報紙上和客戶端上采取兩種途徑的表達方式。筆者還在四川在線開設“明話”專欄,2015年發表獨家首發評論近100篇。由于是網絡評論,語言更加靈動、輕快,一針見血,麻辣味重。有網友評價,這個專欄是有話直說,明舌如刀,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其中《“地鐵哺乳”引發的豐富想象力》一文獲《四川日報》好評論獎,并被全國數十家報紙網站轉發。
網絡時代,各級黨政部門的干部職工接受信息的方式日顯多元。黨報如果繼續以固化的語言發聲,終究會將包括黨政干部在內的讀者一塊兒丟失。要留住這些讀者,會付出更加高昂的代價和成本。
2013年1月8日,《四川日報》在一版開設“巴蜀小議”專欄,定位于“小、新、情、真”,帶點麻辣味,評說巴蜀事,講些身邊事,道說論短長。篇幅短小、觀點鮮明,貼近四川,觀照民生,以小見大。《過節考量“守節”》(2013年9月18日)、《放下官架子才能抓住金點子》(2013年11月2日)、《讓群眾“暖和一輩子”》(2013年11月23日)等一系列小言論,不斷地擴大了欄目的影響力。
當月第二版推出“天府時評”專欄,刊登川內題材的評論文章,每篇文章大約800字左右。另外在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推出的“天府新論”評論專版上,大量刊發精短有力的短評論。《與群眾打交道要過“語言關”》(2014年5月29日)、《掛斷的不僅是電話,還有常態監管》(2015年1月5日)。這些評論文章都不長,最長的也就一千多字, 文章輕松活潑,富于創新,旁征博引,入情入理。因為在“活”字上做足了文章,自然能喊響新觀點。
(作者是《四川日報》評論理論部主編,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