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二中
『官為民變』莫傷民
文_周二中
在一個文化人QQ群里,有人出了這么一句上聯:銹是鐵生而損鐵,求下聯。
仔細想想這個上聯,是很有意思的。一塊鐵時間放長了會生銹,銹生得多了,鐵就會受到侵蝕,以至于好好的一塊鐵最終失去了作用。
筆者思考了一下,對出了這樣的一副下聯:官為民變莫傷民。筆者也是無意中想到這樣的下聯的,發上去后沒想到引來不少人的點贊,有人說下聯“言近而旨遠,韻味無窮”,有一位作家先生夸筆者有“憂民情懷”。
“官為民變莫傷民”,筆者也只是偶然得之,是油然冒出來的。在別人都說好的時候,我再一深想,也是有點意思。
仔細想想,哪個官不是從平民百姓中來的呢?在封建社會,多數統治者為了江山穩固,也是求賢若渴的。當年李世民“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只要你有真本事,通過了公正的考試選拔,統治者就給你官做,讓你治國理政。這既是統治的需要,也給天下讀書人打開了一條上升的通道,社會也才有了向上發展的動力。所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才不是神話,成為現實。
現在的黨政干部,雖說也有“官二代”“紅二代”之說,但那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干部還是從群眾中來的,就是“官二代”“紅二代”,往上溯幾代,他們的父輩祖輩,照樣是農民,是引車賣漿之流,是普通老百姓。所以說,官為民變這是個改變不了的事實。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在山東菏澤召開座談會,他給市、縣委書記們念了這樣一副對聯:“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自己也是百姓”,其實就點出了官員的來源與本質。摘下烏紗帽,大家都是老百姓。所以,當時習近平說:“對聯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系。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
我們既來自百姓,同時又是群眾中的一員,應該有什么樣的“境界”?答案很明顯,那就是不僅不能傷民,反而要愛民護民視民如親。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事實證明了孟子的話說得不錯。三國時期劉備哪怕是在遭到慘敗逃亡當中,也不愿丟棄老百姓,就是個因此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之所以能憑三兩個人幾十條“槍”而在群雄紛起的亂世三分天下占其一,這與他時時刻刻與老百姓抱團取暖不無關系。
官為民變莫傷民,只有真正把自己當作老百姓,從群眾中聽取意見建議汲取智慧力量,才能發現自己工作中的缺點,才有努力的方向。
當年,毛澤東在延安的時候,每年春節都要給群眾拜年,當然,他不單單是上門拜年,還主動問計于民。他說:“如果聽不到你們的心里話,得不到你們的批評幫助,不知道你們在想什么,不了解你們的希望和要求,我們的工作就失去方向和目標,我們的決策就會出現偏差和失誤。”在毛澤東的啟發下,大家也就放開來說。于是有人就提出,自從部隊來到陜北,征用的公糧太多,老百姓負擔不起,生活負擔加重了等等。于是,黨中央和毛澤東根據民眾的批評意見,決定開展大生產運動,并向全黨全軍發出了“精兵簡政”“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從而為奪取后來的全面勝利奠定了物質與民心基礎。
官為民變莫傷民,忘本就是背叛,而背叛是沒有好下場的。黨的干部要時時思考“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我們才會真正做到行穩致遠,我們的事業才有可能計日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