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zhí)行/劉建淑
卷首
生命教育,為孩子澆鑄愛的城堡
? 策劃/本刊編輯部執(zhí)行/劉建淑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人體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直到長大成人,這是生命的一個偉大奇跡。如果我們沒有被這個奇跡所震驚,那是因為它時時刻刻在我們眼皮底下發(fā)生,司空見慣了。
·在孩子人格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進行生命教育,讓他們對生命現(xiàn)象有一定的了解,幫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培育正確對待生命、尊重生命、愛惜生命的觀念,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別人的生命,從內心深處樹立愛惜一切生命的行為意識。
2016年1月14日,泰州一名36歲的女教師在監(jiān)考中猝然離世,等到考試結束才被發(fā)現(xiàn)。據(jù)報道,監(jiān)考時女教師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近后面座位的學生聽到有短暫的呻吟聲、呼嚕聲,以為老師睡著了;直到收卷鈴聲響起,發(fā)現(xiàn)老師沒有站起來收卷,才驚慌地喊人,可為時已晚。
此事引起廣泛討論,有網(wǎng)友指責學生是“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質疑說“已經讀初中的學生,竟然能在老師最后的掙扎呻吟中平靜地做題,是考試太投入、太認真了,還是他們太過無知……”
南京政協(xié)委員、南師附中副書記周俊持不同觀點,“孩子們很可能只是專注于考試,沒有發(fā)現(xiàn)老師有異常。考試中,如果一個孩子眼神總是圍著監(jiān)考老師轉,那說不定是有作弊的嫌疑呢。”
南京雨花臺中學校長穆耕森認為,如果有學生及時去問一問或拉一拉老師,可能會贏得搶救時間,但孩子們畢竟缺乏生活經驗,不懂得那一刻老師生命垂危。
南京鼓樓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林華表示,這是一起挺悲哀的事件,可憐的不僅是老師,也有學生和家長。他認為現(xiàn)在的教育缺乏一些生命教育的內容。
確實,翻開報紙,打開電視,點開網(wǎng)絡,我們經常看到中小學生不幸離世的消息,且大都死于意外或人為事故,甚至自殺——生命之花沒有綻放就黯然凋零,讓人痛心疾首。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早就警告人們:“人體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直到長大成人,這是生命的一個偉大奇跡。如果我們沒有被這個奇跡所震驚,那是因為它時時刻刻在我們眼皮底下發(fā)生,司空見慣了。”成年人漠視生命,有其種種原因;而我們的孩子不知道“性命”于己于人是何等的重要,一旦失去,無法彌補、不再回來,不得不說是因為生命教育的嚴重缺失。
1968年,美國學者唐納·華特士就提出“生命教育”概念,教育兒童正確認識死亡,幫助其遠離犯罪與貧窮。此后,生命教育波及到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潮。在澳大利亞,學校生命教育強調孩子的獨一無二,幫助其提高自尊、拒絕挑釁性行為、發(fā)展優(yōu)良行為舉止;在英國,教育部門提出了“呼應課程”,提倡教育要順應生命成長和發(fā)育的規(guī)律;在日本,生命教育被稱為“余裕教育”,其核心是熱愛生命、選擇堅強……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國社會各界對“生命教育”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2010年4月,北京師范大學成立生命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國進行生命教育的研究與推廣。
學校教育責無旁貸,但對生活和生命常識的培養(yǎng),最先應該從家庭教育開始。在孩子人格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進行生命教育,讓他們對生命現(xiàn)象有一定的了解,幫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培育正確對待生命、尊重生命、愛惜生命的觀念,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別人的生命,從內心深處樹立愛惜一切生命的行為意識。
所謂生命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培養(yǎng)孩子面對困境的自救能力,遭遇挫折時燃起生生不息的希望。
生命是上天賜給我們最豐盛的禮物,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純真的東西早早植入孩子的心田,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凝聚起“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是我們生命價值最為完美的體現(xiàn)。
我們都知道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但是生命這個詞又是那么的抽象。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生命意識,把熱愛生命的種子種在孩子的心靈深處,我一個朋友的做法值得借鑒。
有一天,她帶著女兒散步,跟女兒說起要善待每一個小生命時,女兒問她:“媽媽,什么是生命啊?”她給女兒舉了一些動植物和人的例子后,女兒還是似懂非懂。朋友想,也許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女兒能夠親手“創(chuàng)造”出一個生命來。
春天到了,她買來花種,在小區(qū)找了一片小空地,帶著女兒一起種花。女兒充滿了期待,拿起鐵鍬有模有樣地挖了起來,坑挖好了,接下來埋種、澆水,朋友告訴孩子這些種子蘊含著生命。
幾天后,嫩芽破土而出,女兒很驚奇,為什么那么小的種子會變成現(xiàn)在綠色的小苗?朋友告訴女兒:“這就是生命的力量啊!”女兒似乎有些懂了。再后來,女兒見證了發(fā)芽、長葉、開花的過程,收獲了一次次驚喜,逐漸領略了生命的美麗。
有生長就有死亡,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面對死亡呢?女兒漸漸長大,朋友開始選一些繪本,試著以女兒能夠接受的方式,跟她討論關于生、死、愛、恐懼等等重要的生命主題,點點滴滴深化女兒對生命的認知。
她希望女兒能夠珍視一切生命,每次和孩子出去,看到街上的老人跪伏在那里乞討,她總會拿出一些零錢,示意孩子過去投到老人的盆子里;每次當孩子大叫“媽媽,這里有一窩螞蟻”時,總是和孩子非常有興趣地過去觀察,從來不允許孩子拿水澆,更不讓踩死它們;路上的花花草草,她會耐心地和孩子觀看,看小蜜蜂在上面繞來繞去采花蜜。在她看來,培育孩子擁有天使般的心靈,陽光而健康,那么,生命于女兒而言將是一個多么美妙的旅程。
孩子天性好動,閱歷簡單,容易受外界影響,很難靜下心來,因此,培養(yǎng)孩子自我獨處的能力,引導孩子從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美和快樂,給予孩子一個富足的心靈非常重要,北京大學哲學教授何懷宏非常有體會。那天,女兒做完了作業(yè),在書架前轉了幾圈,看到沒有能吸引她的書,就開始抱怨:“還是這些書,還是這些書,就不能來點別的。”
媽媽忍不住說:“家里的書還不算多?這十多架書,你到底看了多少?”“沒有小孩書!”“小孩書?你都快是中學生了,還小孩書呢!你就最喜歡看那些武俠、偵探小說,可是好的武俠、偵探小說就那么多,你都看過了。”
女兒知道自己理虧,不吱聲了。她轉到自己房間,打開電視,馬上聽見她不斷換頻道的聲音,沒過多久,只聽“叭”的一聲,電視關掉了。
女兒轉到了何教授身旁:“爸爸,陪我玩一會兒好不好嘛?電視也沒有好看的。”這聲音中有一種哀求。
看見女兒的眼睛里已經有淚光在閃動,何教授想了想,然后站起來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對女兒說:“孩子,你是不是希望每天都有新奇的事情發(fā)生,覺得那樣生活才有意思?我給你念一段書,是英國哲學家羅素寫的《走向幸福》,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說的。”女兒坐到他的身旁,安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女兒自己把書拿過去讀了。
這場小風波就像流水中的一點小浪花,很快就平靜了。之后,在這個家庭里,他依然在讀書寫作,妻子依然里里外外忙著,女兒日復一日地上學、下學、做作業(yè)、溫習功課,星期天有時會去郊外遠足,日子過得似乎平平淡淡,但這平淡中已經少了一些過去的躁動不安而多了一些彼此會心的微笑。真可謂歲月靜好,生生不息。
在何懷宏看來,對或多或少有些單調的生活的忍受能力,應該從兒童期就開始培養(yǎng)。很多父母喜歡帶孩子到處娛樂,諸如看電影、玩兒童樂園等等,他們可能沒有認識到,過著日復一日外表相同但精神專注的生活對于孩子成就一生事業(yè)的重要性;他們也忽略了啟發(fā)孩子從平靜的生活中體會快樂的感悟力。
孩子需要的快樂,應該主要由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chuàng)造,從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中去體會。那種一方面令人興奮,一方面又不需付出體力代價的快樂活動,應該盡量減少。那種興奮究其本質而言猶如毒品,興奮越多,追求興奮的欲望也就越強烈。
一個孩子就像一株植物一樣,只有當他不受干擾、在同一塊土地上生長時,他才會發(fā)育得最好。太多的娛樂,太多的形形色色的感覺印象,對兒童并沒有好處,會使得他們長大以后缺乏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創(chuàng)造,耐得住寂寞才能感受到生命本來的力量。
?肖川(著名教育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在我看來,生命教育是良好的教育、真正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代名詞,它標示著教育的方向,體現(xiàn)出教育的品質,觀照到教育的主題與內涵。
人類社會一切個人或組織所有正直而光明的追求和努力,都是為了使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而有尊嚴。對于所有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生命中唯一的一天。如何來度過這唯一的一天,值得每個人認真思考,特別是希望自己的人生燦爛輝煌者。
只有每一天都積累一點亮光,生命才可能綻放光彩。所以,生命教育遠遠不止于保全生命的教育,它不僅要引導人們過有意義的生活,還要鼓勵人們追求卓越,讓生命具有價值和意義。
于人生而言,每個年齡階段都會有其獨特的任務和挑戰(zhàn),并且還會不斷發(fā)展變化。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教會孩子學習和分享別人的經驗,也需要細察內心,獨自面對一些特殊的窘境和困擾。應對本身既提升著孩子的智慧,也積累著內心的財富,從而豐盈人生。
于學業(yè)而言,但凡佼佼者,往往志存高遠,有著強烈的學習和成就動機,并且經歷艱苦卓絕、持之以恒的努力。他們享受讀書的過程,當然,最終也能夠享受奮斗的豐美成果。對于年幼的孩子,從小引導他們理解時間對于生命的意義,學會時間管理,養(yǎng)成惜時守時的習慣,也是生命教育的主題之一。
于人際關系而言,一個人的幸福取決于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之間良好的平衡狀態(tài)。這意味著妄自尊大、自視過高和妄自菲薄、自輕自賤都屬于不當?shù)淖晕艺J知。那些總感覺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人,常常憤世嫉俗、怨天尤人,其實是自我認知出了問題。培養(yǎng)孩子社會性的發(fā)展極其重要的一點是移情能力的發(fā)展: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能力;理解他人的感受,能夠進行觀點采擇,并尊重他人對事物的不同觀點;在沒有直接接觸到情境的情況下,也能理解該情境下他人的痛苦和窘迫,感受到那些窮困或壓抑的人的困境。
許多研究都揭示出人的早期經驗對于一個人的人生有持續(xù)性的影響力。早期生活中被愛的感覺是抵御不安全感和缺失感的最好武器。在童年時期,至少要有來自一個人的愛是無私的。否則,就難以發(fā)展出健康的人格,而沒有健康人格的生命自然比較脆弱。因此,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給予子女尤其是幼兒足夠的愛并讓他們體會到,從而能在內心澆鑄起一座愛的城堡,抵御八面來風。
在生命教育的視域中,兒童的生活應包括這樣幾個層面:
自然的自發(fā)的生活。表現(xiàn)兒童內在沖動、童真與童趣的活動,非強制性和組織化的生活。
教育情境中的生活。教育者自覺創(chuàng)設的情境與活動,服務于兒童的成長與發(fā)展。不論是自然的、自發(fā)的生活,還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都應努力做到:遠離危險與意外傷害,確保兒童的安全與健康。學校與校外教育機構都有對兒童進行監(jiān)護的職能。
主動的快樂的生活。兒童的生活,是兒童自己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理當沒有禁錮,沒有恐嚇,沒有強制,沒有苛嚴的規(guī)訓;它遠離功利、拒絕媚俗,服從興趣,關注內心;它窮盡可能性,尋求生活的樂趣。
理智的生活。兒童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容易沖動,常常將幻想與現(xiàn)實混淆,是其心理活動的主要特征。讓兒童學會計劃、規(guī)劃、設計活動,學會合理的期待和對活動結果的想象是理智的生活品質的要求,這樣才可能使兒童學會有責任感的生活。
生活總是與對生活的感受相聯(lián)系的,引導兒童接納生活、品味生活,感知生命的復雜性、偶然性和神秘性,培養(yǎng)兒童對于生命的莊嚴感、神秘感與敬畏感,是我們關注兒童生活的意旨所在。
我期待著通過生命教育,使學校變得更有吸引力;通過生命教育,使個性變得豐富而舒展、人格變得正直而強健;通過生命教育,豐富自護自救、助人扶危的科學常識;通過生命教育,幸福從此熙熙攘攘,溢滿心房。這樣的孩子,一定有堅韌的生命力,有對他人生命的關愛意識!
1.中毒自救
盡量避免在有蜂巢的樹下休息,如果不幸被蜂蜇傷或被蜂群圍攻,千萬不要試圖逃跑,應立即蹲下,用衣物護住頭面部,待蜂自行飛走。被蜂蜇傷后,須及時將刺拔出來,動作務必要輕,絕不可觸摸到毒囊,取出刺后,應先擠出毒血,再清洗,千萬不可擠壓,一旦擠破毒腺使余留毒液進入體內,將會使中毒情形更為嚴重。
誤食有毒食物在2小時以內的,可以用鹽水催吐排毒;或用手指等刺激咽喉引吐。如果中毒時間已超過2小時,但精神較好,則可服用瀉藥,促使腹中毒物盡快排出體外。
2.骨折急救
骨折后不能隨意搬動,用樹枝、木板等妥善固定傷肢,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尤其是搬運脊椎損傷患者應該用木板、門板或擔架,注意不要使軀干扭轉,禁止摟抱或一人抬頭、另一人抬足的方法,這樣會增加脊椎的彎曲,加重椎骨和脊髓的損傷。
3.溺水急救
掉進水中千萬不能將手上舉或拼命掙扎,否則會加速下沉;盡量頭頂向后,口向上方,口鼻露出水面,呼氣要淺,吸氣宜深,等待他人搶救。游泳時下肢抽筋,可用手將抽筋下肢的拇趾用力向前上方拉,直到抽筋停止。
不提倡孩子下水救人,以免危及自己的性命。
4.心血管疾病急救
看到家人突然倒地,輕拍他的肩部或輕聲呼喚都無反應時,孩子應在撥打120的同時,給父母打電話,或去鄰居家敲門求援,為搶救贏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