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贇
中共鶴峰縣委黨校 445800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探析
張 贇
中共鶴峰縣委黨校 445800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實踐占據著重要地位、意義。馬克思發現實踐觀,從哲學史的角度完成實踐轉向,對思維和存在之間的關系這一基本哲學問題作出科學的回答。實踐觀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靈魂。下面主要分析和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的本質、內涵及當代價值,促進人們對實踐觀的進一步認識。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本質;內涵;當代價值
隨著當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實踐的本質及方式有了巨大改變。同時,社會生活的風險性在全球化浪潮下不斷擴大,急需人們重新理解人類實踐。實踐觀并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局部觀點,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其他哲學的本質,是整體性基礎,深入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對當代社會實踐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中的實踐指的是人的實踐活動及實踐思維方式。在馬克思看來,掌握實踐的本質能幫助人們批評舊世界、發現新世界,他曾經強調社會主義并非只是理論,還是實踐活動,存在實踐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的持續發展與完善始終在揭示人類社會生活本質,使人們持續深入挖掘人的本質,使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只有把實踐活動理解成感性活動,在理解世界時要應用新的實踐思維方式,如此才能將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人的思維方式的本質更好地揭示出來。當今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的科學指導,中國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通過實踐思維方式不斷武裝頭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全身心的投入。
(一)實踐的永恒基礎——生產勞動。實踐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過程。實踐的基礎是人類勞動,人類基本的、首要的、永恒的社會生活條件是勞動,它是人類基本的存在形式。馬克思提出人類永恒的自然生活條件就是勞動,不以人類生活任何形式為轉移,它是抽象意義上的一般勞動,是近乎實踐的人類基本生活形式,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內涵的重要體現。不管勞動是基本的社會生活條件、基本的社會生活形式,或說勞動是人類本質活動,都說明社會實踐是一般意義上的勞動。
(二)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能動改造物質世界的一種對象性活動,其涵義有兩層:一是實踐是人特有的一種對象化活動;二是實踐存在感性性質,也就是物質性性質、形式性客觀活動。人類生命活動的特殊性質及運動形式就是實踐,它和動物本能活動是不同的,也和自然物質形態純粹的運動形式不同,實踐活動構成人類存在方式。一方面,人類生存根據在于生產,生產物質活動本身就是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另一方面,實踐規定并創造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馬克思所強調的,實踐是對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的證明,它使人變成社會存在物、變成自然的能動存在物。換言之,人類通過實踐超越動物界,實踐規定并創造人類所有特征。
(一)實踐產生、滿足、發展人的需要。從哲學意義上可以將人的需要理解成主體對客體的一種對象性需求,它和人類實踐之間有密切聯系,它在實踐活動的推進中被滿足,同時得到發展。世界不可能滿足人,人只有自己行動起來,才能改變世界、獲得滿足。實踐活動在此時具有雙重角色,它并非只是滿足某個需要的手段、途徑,還是產生其他需要的依據、動因。所以馬克思強調已經被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實踐活動、為滿足需要的且已經獲得的工具有產生新的需要,這種產生的新需要就是第一個歷史活動。人類的發展空間是廣闊的、無限的,不僅多層次,還持續變化,根本原因就在于人類發展需要是由不斷深化、擴展的實踐活動所引起的,客體復雜的內涵隨著實踐活動的推進逐漸向主體呈現出來,只是該呈現過程是主體自為,而非客體自發。在總的實踐活動過程中,主體為對客體的復雜性進行探究,就需要持續發現并解決問題,人的需要也在該過程中產生。在當代,實踐活動憑借全新的形式、前所未有的規模出現在人類眼前,勢必會產生兩個結果:一是人類生存需要先得到物質滿足,有效保障自身全面發展;二是人類精神需要所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人們的精神渴求日益強烈。因此,人需要物質需要,但絕非受到物質需要的約束,它還要由精神需要支撐,這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顯著標志,人類在滿足、發展需要的同時使自身的全面發展獲得有力條件。
(二)實踐在創造并豐富著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與人類全面發展有關的理論源自他分析、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客觀現實。資本主義社會以物為中介,人對人的直接人身依賴和束縛是不存在的,人展現出各方面才能。在這種社會關系下,人的體力勞動、腦力勞動是嚴重對立的,僵化的舊式社會分工將每個人終生束縛在特定的一種職業上,嚴重遏制人類充分發揮才能,人單純地追逐最大化的物質利益,陷入精神貧瘠就不可避免。這些都是馬克思有關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勞動現象的一種生動寫照,所以馬克思認為工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的畸形化發展是由當時的社會關系來決定的,他認為人怎樣發展、發展的走向怎樣、是否能朝著全面發展的方向邁進等問題都和人所處社會關系之間有緊密的聯系,如果社會形態沒有本質的變革,人的發展就只會變成永遠也無法實現的一個千年王國。社會關系由實踐活動形成,社會關系的不合理由人力實踐活動的畸形化決定,要想將不合理、不科學的社會關系全面消除,全面建立新型社會關系,就離不開人類日益豐富的實踐活動。不斷發展的實踐活動促進人類不斷提升生產力水平,不斷完善的社會關系又對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進步有利,所以在當代,只有動態化實踐能完善社會關系,促進人實現全面發展。
社會實踐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之中,人們的思想認識只有不斷前進,按照實踐要求不斷創新,才能發揮解放思想、創新理論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巨大作用。在當代,只有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實踐應用,加強對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性的思考,加強新的實踐與發展,才能不斷在事業上取得勝利。
[1]喬楚,崔春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哲學價值[J].法制與社會,2014(19):8-9.
[2]林晶.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域下科技哲學研究的范式轉換[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