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燕
貴州師范大學學生工作部(處) 550025
強化勤工助學育人功能 打造實踐育人新平臺——以貴州師范大學為例
汪 燕
貴州師范大學學生工作部(處) 550025
本文以貴州師范大學為例,探討了在勤工助學工作面臨育人困境的形勢下,通過將勤工助學與崗位教育、感恩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從而強化了勤工助學育人功能,打造出了勤工助學育人新平臺。
勤工助學;崗位教育;感恩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在當前高校學生工作背景發生變革的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滲透至管理、服務、實踐中,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而勤工助學工作不僅是濟困助貧的資助手段,更是行之有效的育人手段,是實踐育人的新平臺?,F以貴州師范大學為例,對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強化與實踐育人平臺的打造進行些微探討。
以貴州師范大學為例,勤工助學工作尚存在以下困境,其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
(一)對育人功能認識不足。在高校勤工助學工作中,僅僅將勤工助學落腳在“濟困”上,忽略了“育人功能”的發揮,將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或僅僅視為一種提供經濟報酬的手段,沒有注重對學生責任感、奉獻意識、敬業精神的教育,沒有挖掘勤工助學在團隊意識、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面的德育資源,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沒有較好地實現學生的經濟和精神的“雙解困”。
(二)崗位設置不足。在校外勤工助學崗位的拓展方面,由于學校搬遷至遠離市區的花溪校區,校外兼職機會較少,且存在較多安全隱患;在校內勤工助學崗位的設置上,存在崗位數量少,崗位類型單一的問題,勤工助學崗位多集中在打掃衛生、收發信件、整理資料等勞務型,服務型崗位,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知識優勢和潛在的創造精神。
(三)心理關懷不夠。在學校勤工助學工作中,參與勤工助學活動的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面臨著比同齡人更大的經濟、學業及就業等方面的壓力,這些學生更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更容易出現焦慮、精神壓抑等不良心理狀態。在我們的工作中,更多地傾向于為貧困生提供經濟資助,而忽略了對貧困生的精神激勵,僅僅關注了貧困生的物質訴求,而忽略了對貧困生的心理關懷。
(一)與崗位教育結合,提高敬業精神。在強化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背景下,我們將勤工助學工作與崗位教育相結合,積極拓展校外勤工助學市場,科學合理設置校內勤工助學崗位,既為學生提供勞務型、服務型崗位,又為其設置技能型、助研型崗位,既有先試后聘要求,又有競爭淘汰機制,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同時我們注重開展崗位技能培訓,以幫助學生順利融入角色,教育學生在勤工助學工作中加深對社會的認知,加深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了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心態,增強責任感和奉獻意識;在工作過程中,我們號召勤工助學指導老師切實踐行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實踐育人的理念,注重言傳身教,熱心扶持、真心鼓勵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達成育人目標。
(二)與感恩教育結合,培養奉獻精神。在強化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背景下,我們將勤工助學工作與感恩教育結合,創新活動方式,引導學生在獲得資助的同時,學會奉獻愛心,回饋社會。在我校持續開展15年之久的“愛心家教”工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愛心家教”即由貧困學生為困難家庭進行免費家教服務的活動,旨在培養學生“服務社會、貢獻社會”的良好思想品質,增強學生勞動意識,達到在實踐中鍛煉能力和提高自身素質的目的?!皭坌募医獭惫こ套?001年7月啟動以來,已成功舉辦15期,千余戶貴陽市低保、殘疾家庭受到幫助,近兩千余名師大學子加入了愛心行列?!皭坌募医獭被顒?,不僅拓寬了勤工助學的渠道,其“以貧幫困”的理念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影響深遠。
(三)與勞動教育結合,增強勞動意識。在強化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背景下,我們將勤工助學工作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增強學生勞動意識。我們將勞動教育經費劃撥至各學院,由各學院組織學生開展學院樓及校園公共區域衛生打掃和文明監督工作。班級、個人參加勞動教育的情況是評選先進班級和先進個人的重要依據,學院要從勞動教育經費中撥出一部分用于獎勵表現突出的班級及個人,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勞動教育活動拓展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豐富了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形式和載體,緩解了部分學生生活困難問題、培養了學生自食其力能力和自強奮進精神,為廣大師生營造了一個干凈、優美的校園環境,增強了學生的勞動意識、團隊協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
(四)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提升心理素質。在強化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背景下,我們將勤工助學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將經濟資助與精神“脫貧”結合,在勤工助學過程中把對學生的心理關懷放在首位,豐富和充實他們的心理資源,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在崗位招聘過程中,同等條件下,我們會優先錄用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和關懷;在崗前培訓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其心理素質;在工作過程中,我們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悉心指導,熱情關愛,及時鼓勵、肯定他們的工作成績,讓其體驗到自我價值感,樹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通過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教育、引導其他同學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總之,在強化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背景下,我們將勤工助學與崗位教育、感恩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增強了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心理素質,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扶貧更扶志,濟困更育人,豐富了勤工助學育人方式,打造了實踐育人新平臺。
[1]王慶華,劉振球.堅持三個統一,強化勤工助學實踐育人功能[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4):11.
[2]薛浩.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的育人功能[J].江蘇高教,2004(2):113:114.
汪燕,女,教育學碩士;單位:貴州師范大學學生工作部;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