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玲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英美文學理論漢譯的描寫性研究
楊曉玲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文學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翻譯文學是文學中重要的分支。翻譯文學的位置是由目標語文學的特征所決定的,主要表現為“中心”和“邊緣”兩種形態,同時,社會意識形態等因素也影響著譯者的選擇。本文將運用描寫性的研究方法去分析1949年到1966年的英美文學漢譯,希望把握漢譯的特點和原因,為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提供新方法。
英美文學漢譯;描寫性;研究
目前我國在進行文學翻譯研究時越來越多地應用描寫性方法,但是這種方法的使用仍然處在起步階段。我國1949年到1966年的外國文學漢譯由于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處在被遺忘的角落,近些年來才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運用描寫性的研究方法對我國這一時期的英美文學含義進行研究,可以把握這一時期漢譯的相關內容。
所謂的描寫性的研究方法,實際上是將文學看為一個多元的系統,在文學的多元系統中,包括翻譯文學和其他文學等門類,目標與文學系統的特征決定了翻譯文學的“邊緣”地位或“中心”地位。在文學系統中,各個部分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這些部分共同構成了文學的整體,推動文學自身不斷發展。
以色列著名的翻譯理論家佐哈爾指出,翻譯文學在文學整體中處于“中心”地位,以兩個社會條件作為基礎:第一,文學系統仍處在發展初期;第二,某一種文學處在“邊緣”位置;第三,某種文學進入危機或真空期。在這三種社會條件下,翻譯文學一般會處在文學這個多元系統的“中心”,但是如果不能滿足上述條件,翻譯文學則處在文學中的“邊緣”位置。文學系統中的各個成分處在永恒的競爭之中,各個成分的地位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目前處在“中心”地位的子系統也許會在未來下降到“邊緣”地位,而當前處在“邊緣”地位的子系統也有可能在未來榮升到“中心”地位。比利時的著名學者安德烈對描寫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認為翻譯文學作為文學系統的一部分,具有受到如下幾種因素的制約:第一,處在系統內部中的各種專業人士的制約;第二,文學系統外部的贊助人的制約。翻譯行為是在翻譯文學的地位決定的,翻譯時的社會文化條件都會影響譯者的選擇。
(一)譯介題材。據有關材料記載,從1949到1966年間,我國一共翻譯了84個國家的5254種作品,其中主要包括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兩種,說明在我國英美文學的翻譯總量是很大的,但是在翻譯的類型和題材上有所選擇。我國在這一段時間內正處在社會主義初期,為了防止外國資本主義文化的入侵,對翻譯作品和作者的選擇有嚴格限制。當時的固定標準是:對外國作品中表現了現實主義內容的積極肯定,對表現了消極傾向的浪漫主義內容的大力否定,同時,要堅決抵制對資產階級過分描述的作品。在這種標準的限制下,翻譯的作品屈指可數,因此我國在當時主要譯介一些無產階級文學和黑人文學,表達當時“革命”、“進步”、“反對帝國主義”的時代主題。我國在這一時期譯介的題材非常集中,具體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是表現人們反抗惡勢力,爭取自由和解放的古典文學作品;第二類是反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這兩類作品的選擇是以政治形態作為基礎的,符合當時國情的作品被翻譯者引入國內,不符合當時國情作品則成為時代的“棄兒”。
(二)譯介標準的劃定依據。對當時作品的譯介標準是有劃定依據的,在“十七年時期”,蘇聯文學對我國有著空前的影響,在翻譯西歐的作品之前,我國譯者都要看蘇聯是否翻譯了這些西歐作品,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翻譯與否。蘇聯將浪漫主義的文學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第二種是消極浪漫主義文學,這個劃分標準對我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我國以蘇聯文學為指導,認為積極浪漫主義文學是進取的文學,而消極浪漫主義文學是反動的文學。蘇聯在進行劃定的過程中,機械地根據作家生平進行作品歸類,如對于拜倫和雪萊這樣有革命意識反抗的作家,其作品直接劃為“積極浪漫主義”的派別,對于湖畔派詩人這樣有“小資意趣”的作家,其作品則直接劃為“消極浪漫主義”的派別。譯介標準劃定的第二個依據就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毛澤東提出了“雙百方針”,但是隨著文化大革命的興起,雙百方針被廢棄,許多翻譯學家被“打倒”,翻譯工作也難以為繼。在這一時期,我國主要是翻譯莎士比亞、馬克吐溫等作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和當時中國的意識形態非常接近,因此受到了領導層的歡迎。
(三)“中心”和“邊緣”。在我國當時譯介標準的影響下,狄更斯、杰克?倫敦等作家的作品處在翻譯文學的“中心”地位,而且保持的時間較長,相對來看,英國詩人拜倫的作品則經歷了由“中心”向“邊緣”地位的下移過程。在建國初期,我國曾經大規模地出版拜倫的作品,但是在我國的藝術路線發生轉變之后,拜倫的作品遭到封殺,拜倫作品的翻譯滑向了“邊緣”。在這一時期,“中心”和“邊緣”的位置并不以作品的文學價值為最終依據。比如英國著名現代主義小說家勞倫斯的作品,具有自然主義的傾向,對兩性關系有十分獨到的見解,其對愛情的呼喚符合當時人的需求,但是在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勞倫斯的作品被定義為色情作品,其傳播只能采用手抄本的形式。再比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的作品,她的作品溝通了中西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應該得到大量的譯介,但是在1949到1966這十七年間,其作品翻譯的數量為零,她本人也被扣上資本主義的帽子受到批判。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女性作家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推崇,如瑪撒?稻德等,只因為她的作品中表現了反法西斯的主題,與我國社會背景符合。
我國在1949到1966年間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具有明顯特征,在這一時期我們以蘇聯的文學標準和社會意識形態作為翻譯的準則,譯介了大量名家名作,但也譯介了價值不高的文學作品。在英美文學翻譯的子系統中,“中心”和“邊緣”地位的作品處在不斷變化之中,表現了文學的動態系統特征。
[1]劉霞.《申報》副刊的兩種文學世界(1941-1949)[D].浙江師范大學,2012.
楊曉玲,1979.1,女,云南昆明人,碩士,講師,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