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
淺析詩歌在金庸小說武功描寫中的作用
林 靜
金庸在創作武俠小說時常常借鑒中國古典詩詞,特別是在對武功的描寫上,這使得他的小說具有濃厚的古典文化色彩,讓武功和詩詞這一文一武冰火兩重天的元素在小說中完美地融合。
金庸在創作武俠小說時常常借鑒中國古典詩詞,在他的小說中古典詩詞應用范圍大、數量多,方法上靈活不拘一格。金庸在《天龍八部·后記》中說:“中國傳統小說而沒有詩詞, 終究不象樣。”因此金庸雖是一個現代作家, 同時是以“武俠”著名的作家,在他的小說中,詩歌對武功的描述起了巨大的幫助。無論是武術招式、比武練武場景或武學練習中,都融入了大量的詩詞。將詩句運用在武功中,主要體現在對武功招式的描述和學習武學精髓上。
對武功敘述上,金庸本人說他的創作是“看看當時角色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動作,就在成語里面或者詩詞與四書五經里面找一個適合的句子來做那招式的名字,使其形象化。”如岱宗如何、暗香疏影、無邊落木、小憐橫陳等招式名稱都是出自古典詩詞。
在對武功招式的描述上,詩詞的運用讓武功有了藝術美感。《神雕俠侶》中“美女拳法”的招式“嫦娥竊藥、木蘭彎弓、文姬歸漢”等,均來自古代歷史傳說。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招式“飛龍在天、見龍在田、亢龍有悔”是《易經》中借用過來的。“逍遙游掌”“ 北冥神掌”的名字出自《莊子》。從這些招式的名字上,容易從詩歌的典故和源頭猜測出武功的內涵。比如,“北冥神掌”“北冥神功”是來自《莊子》“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北冥即是北極通厚廣闊幽深的大海,象征武功的博大精深,如大海的海納百川一樣兼容其他武功。《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北冥神功”就有專吸敵人功力的能力。
《俠客行》中將《唐詩選輯》中的詩句化為劍法招式,系統性的描述武功招式,也成為武功學習教材。李白的《俠客行》一詩不僅描述了武功,更變成了武功教材用語。《俠客行》一詩共二十四句,金庸直接使用詩的原文作為武學教材,比如第五句的“十步殺一人”,第十句的“脫劍膝前橫”,第十七句“救趙揮金錘”’每一句都是一套劍法的名字。“閑過信陵飲”、“五岳倒為輕”和“縱死俠骨香”,則是一套關于拳掌拳法的武術。而第六、七、八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等則代表一套輕身的功夫。還有“三杯吐言諾”“意氣素霓生”中用于說明吐納呼吸內功。
在武功的招式和武學學習的意義方面,小說《鴛鴦刀》中的“夫妻刀法”不僅用詩歌來說明招式,也用詩歌闡釋武功學習和運用上的秘訣。“夫妻刀法”本身就是愛情詩,刀法背后的夫妻配合之意也是用詩歌來表現的。夫妻刀法本身是由一首詩歌作為教材級別的武功秘籍存在,刀法每招均有一個詩意的名字,如“無教艷質為眷屬”、“女貌郎才珠萬斛”、“清風引佩下瑤臺”等。這首詩歌融合在小說《鴛鴦刀》的情節中。“夫妻刀法”要求使用武功的兩個人必須情投意合心有靈犀,夫妻感情好才能使刀法的威力發揮出來。它需要二人同心配合的武學精神也體現在小說《神雕俠侶》中楊過小龍女二人配合使用“全真劍法”和“玉女劍法”上。
李白詩歌《俠客行》不僅僅用于教學,更是表達作者對武功學習的態度。小說中的各位俠客對武學探究也是體現在對《俠客行》詩歌的摸索中。李白詩歌《俠客行》本來只是一首簡單的詩歌,寫春秋戰國信陵君門下兩名俠客的故事。但是小說中許多武林人士卻執意堅持認為這詩中包含武功秘籍,一定要去破解,越是破解越走火入魔。他們認為詩歌中暗藏某秘密,只要解密了就能學到武功。因此很多武林高手都來破解這首簡單的詩歌,結果越解釋卻越發迷惘、復雜和不知所云離題千里。對此,學者孔慶東認為這“很像寫我們學術界: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本來誰都看明白了,但是忽然來了一些大學的老師解釋它;一個人說是這樣的,一個人說是那樣的,于是兩個人發生爭論,又來了第三個人說是那樣的。于是,這三個人就都評上教授了,每人出了一本書;后來的人就要學習他們的書,于是還可能引出九本書來,培養了很多博士、碩士,于是就形成了一門龐大的學問,養活了很多人吃飯。但是所有這些東西都跟真理沒有關系。”這也正是金庸在《俠客行》中表達的武學學習精髓:越是飽讀詩書的人其實不一定能解釋《俠客行》。
金庸在創作武俠小說的過程中,借鑒了大量詩歌,融入小說,使得小說意境如詩歌一般,對提高小說的藝術成就起了重要作用。這些古典詩詞切合了小說的情境和情節,恰到好處地與武功招數珠聯璧合,為武功增光添彩,同時,也表達了金庸對武學乃至其他領域學習的態度。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361005
林靜(1990—),女,漢族,福建莆田人,在讀博士,研究方向:詩歌與中國海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