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辦企業模式:村辦企業引領村級集體經濟騰飛
說起朝陽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典型示范村,很多人都會想到素有“遼西第一村”之稱的建平縣萬壽街道小平房村。
小平房村地處大山深處,鐵礦石資源較為豐富。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剛被推選為村委會主任不久的錢學余就通過調研提出依靠村里豐富的礦石資源,籌建鐵選廠,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為了籌集建廠資金,錢學余向親友借款,發動村干部帶頭,還以個人名義向銀行貸款。在建廠的半年時間里,錢學余每天吃住在工地,與村民一起摸爬滾打,連端午節和中秋節都是在工地上過的。在錢學余的努力下,1993年10月28日,小平房村第一座鐵選廠正式投產。年底產出鐵粉800噸,創產值10多萬元,實現利稅近4萬元,為村集體積累了第一桶金。至1995年末,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1萬元,總資產34萬元。
在1999年村企改制的大潮中,很多村辦企業紛紛轉制,但在小平房村,錢學余頂住各方面壓力,毅然做出選擇:一方面自己不做老板、不當富翁;另一方面,啥也不賣,堅持讓集體資產歸全體村民所有。在他的堅守下,小平房村的集體經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之后又相繼成立了北山鐵選廠、球團廠、白灰廠等,目前,村辦企業發展到8個,固定資產達1.8億元,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2000萬元。
小平房村通過村辦企業積累資金,反哺特色農業,發展旅游業,進一步拓寬了興村之道。現在,90%以上的農戶都實現了有一個穩定收入項目,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年前提高了50倍。
短短的兩年時間,建平縣榆樹林子鎮東街村就發生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變化。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建起來了,每到傍晚,全村男女老少200余人齊聚于此,扭起火熱的東北大秧歌,跳起歡快的廣場舞;專為本村老年人休閑娛樂服務的“互助幸福院”里,老年人打牌下棋,讀書看報,安享幸福晚年;村里的路修好了,路燈安上了,人心也被照亮了。
變化得益于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
早在2013年之前,東街村尚處于村民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增收渠道狹窄、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的狀態。
2013年,新一屆村“兩委”班子選舉產生,以滿票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田利正式上任。面對村集體欠債20多萬元,村居環境破爛不堪,村民訴求無法得到滿足的現狀,曾搞過企業又懂得經營管理的田利決定通過興辦村辦企業發展村集體經濟。
經過多方調研論證,田利決定因地制宜,興辦酒廠。辦酒廠,東街村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這里水質優良,雜糧豐富,并有深厚的釀酒基礎,早在1982年東街村就建有村辦酒廠,并注冊商標為“九龍崗”白酒,在附近小有名氣。隨著設備的老化,技術和管理的落后,酒廠跟不上市場需求的變化,已停產多年。重新興辦酒廠正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有利契機。
找準了項目,說干就干。田利帶領村班子成員跑市場、購設備、尋技術。缺資金,就從自家企業的的資金中拿出90多萬元先行墊付。2014年3月,村辦酒廠正式投產,年生產白酒5.4萬斤,每斤白酒售價30元,年產值達160多萬元。2015年,村里又對原有廠房進行改擴建,酒廠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扣除成本,所有利潤全部歸村集體所有。
酒廠建起來了,需要的高粱等原料優先從本村村民中收購,需要的工人也從本村貧困村民中招聘,酒糟也以低價賣給本村以養殖為主的貧困戶,利用村辦酒廠形成的產業鏈帶動了全村村民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東街村擁有集體固定資產550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實現50萬元,全部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