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新
?
當代社會分工中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探析
劉艷新
【摘 要】社會分工推進人類歷史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深深烙印社會分工的痕跡。在當代復雜而新穎的社會分工面前,人的全面發展遭遇了新的課題。當代社會分工深入化、多樣化、復雜化等新特點,使得人的全面發展陷入技術異化、貧富差距大、職業差距明顯、群體差距突顯的難題。如何破解難題,使得社會分工與人的全面發展互促互進、和諧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社會分工將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社會分工 人的全面發展 技術異化 職業生涯體系
歷史發展歷經了三次社會大分工,人的發展也經歷了三次大分工的洗禮。當代社會分工呈現出新的特點,影響著人的全面發展。
(一)社會分工深入化
縱觀社會分工的演進史,從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和歐洲的呢絨、鐵制品的流入東方這些具有區域貿易關系的社會分工,到現今打破了區域界線的全球化分工的形成,社會分工跨越了地理緯度的束縛。進入到了更深層次的空間,即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的頻繁和分工合作的深入化。社會分工不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質”的提高。社會分工把工人與原料分離,全球的生產資料可以共享,把工人變成真正的“世界工人”。當代社會分工所依賴的體制已經離開國家的軌道,開始駛向全球化這個大體制中,逐漸形成發達國家以高科技生產能力為主,發展中國家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國際分工新格局。
(二)社會分工多樣化
當代社會分工從產業間分工到產業內分工到產品內分工;從有形貿易分工到無形貿易分工。為了適應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同一類產品按不同規格、不同地域進行分工。產品的分工在貿易中體現的有形貿易分工,但伴隨服務類經濟貿易的激增,社會分工出現了無形貿易分工,使得社會分工的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
(三)社會分工復雜化
科學的日新月異,大量新興產業的涌現,推動著社會分工在國家內和國際上進行全方位的階梯運動,新舊產業交織成一個復雜的立體分工網絡。在很多國家內部既有新式分工的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兼有陳舊落后的舊式分工產業;在國際上既有發達國家的高級社會分工又同時并存著發展中國家的低級社會分工。彼此之間相互聯系、沖擊、對抗形成日益龐大的多層次網絡。跟隨著社會分工的網絡擴大化和精細化分工的多層次性,社會分工中的動態因素——人,也呈現出了多層性,由行業、職業帶來的多層次矛盾也油然而生。這就使得現今社會分工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越來越復雜。
在當代社會分工的洪流中,人的全面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
(一)技術異化問題
在社會分工的演進中,科學技術既扮演著重要角色,也在人的全面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技術快速發展和推廣使技術產生了異化,并影響著人的全面發展進程。例如,核能技術的使用造福了人類,解決能源危機,但其給人類帶來的危機也不容小視。科學技術把人類社會領入了信息時代,電話、手機、電腦、網絡等現代化通信工具像兇猛的洪水一樣涌入人們生活,影響人們生活,比如“手機控”或“電腦控”司空見慣。這時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異己力量與人相對立,控制著人的思想及行動。技術異化影響人的全面發展。
(二)貧富差距問題
由于我國生產力不發達,地區資源不均衡,造成在當前社會分工形勢下日益嚴峻的貧富差距問題。我國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4這一警戒水平,有學者甚至認為我國的基尼系數已超過0.5。我國的貧富差距還表現:一方面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是地區間的收入差距。中國社科院在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08)》其中指出,2007年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城鄉居民收入比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1]。據國家統計局數字計算表明,2005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為22200元,西部地區為8970元;而到2014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為67835元,西部地區為37590元,絕對差距達到30245元;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我國貧富差距的嚴重程度,也進一步表明我國在人的全面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困境。
(三)職業差距問題
在社會分工中每一個勞動者都會擁有屬于自己的職業,勞動者從屬的職業不同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財富、權利、報酬、職業環境都會具有差異。華中科技大學職業聲望調查結果表明,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像科學家、教授、醫生等職業穩居職業聲望等級的上層,農民、保姆、勤雜工等位居等級的底層[2]。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中,證券業最高,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6倍。而電力、石油等國有壟斷行業占全國職工總數的8%,但其收入總額卻占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這些數據表明,不同的職業形成不同的落差,且這種職業差距阻礙人的全面發展。
(四)群體差距問題
社會分工使人具有了群體化特征,這一方面推動了人的全面發展,一方面也阻礙了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分工中產生的弱勢群體主要有女性就業群體、殘疾人就業群體、勞動移民群體及老年就業群體。現代社會分工激烈變化,企業自主權的擴大、所有制的多元化,激烈的人才競爭,都使女性成為企業減員增效、內退下崗的首選。殘疾人群體在社會分工中的就業形式也不容樂觀,在社會分工中處于劣勢地位。面對這些大量的弱勢群體,在當代社會分工中如何利用和發揮其優勢,也是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中需要解決的。
當代社會分工給人的全面發展帶來的困擾,背后有著各種深層次的緣由。
(一)科學技術原因
從科學技術的自然屬性而言,科學技術是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應用。它既把人類帶入豐富的物質世界,也讓人類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威力。如哲學家F·拉普所指:“人類所創造的和未來要創造的一切技術都必然是與自然法則相一致的。”這表明科學技術符合自然規律的特性。同時他指出:“在原則上,現代技術服務的代價就似乎包括了一定程度的異化。” 這也表明科學技術具有反自然規律的特性。人作為科學技術的使用主體,其主觀上的缺陷也會帶來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報復。恩格斯曾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這也充分地說明科學技術的兩面性。
(二)經濟體制轉變原因
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無論是行業還是職業,都是由國家統一管理。當時實行的是充分就業制度,這一方面使得人人有其工,人人有其資,但卻削減了人全面發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多的人只是形式就業而不是內容就業。改革開放后,整個經濟體制開始轉變,為了適應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新的社會分工結構的調整,“充分的就業制度”被“有限的就業制度”和“必要的失業制度”所替代。開始把勞動力推向市場,開始了人和企業單位的“雙向”選擇制度。這種體制的轉變影響著人的全面發展。
(三)分配機制原因
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實行“平均分配”制度。這種制度帶有平均主義色彩,體現不出人的勞動差異,也不能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勞動。這種制度割裂人的勞動能力與收入之間的內在聯系,無形中取消了公平與效率的區別,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改革開放后,從“平均分配”過渡到“按勞分配”雖然體現了勞動與收入之間的勞動關系,體現了人在勞動中的主體地位。但由于我國初次分配領域的秩序還比較紊亂,分配制度還不健全,壟斷行業的存在以及我國稅收制度的不完善等等,使得一些違背市場經濟原則、按勞分配原則及法制原則的行為屢禁不止。在社會再分配領域,由于分配政策和福利制度的缺陷,使得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逆向調節和向強勢群體傾斜的狀況,形成勞動者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這同樣使得人的全面發展受阻。
(四)社會保障原因
社會保障是人的全面發展能夠實現的安全網和穩定器,但當前我國仍存在很多社會保障問題。如:社會保障對象狹窄、覆蓋率低、形式有限等,這些都會羈絆人的全面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國社會保障的差異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當代社會分工中,人的全面發展遇到很多新困境。建構科學合理的社會分工,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促進社會分工的制度化
制度是建構科學合理的社會分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分工在科技、資本、利潤的驅動下會產生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因子,只有健全而良好的制度才能規范社會分工,使其向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的路徑前行。
(1)深化社會保障制度。首先在社會保障的人員范圍上要繼續擴大。要將非公有企業納入參保范圍;同時也要加速機關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建立統一規范協調一致的養老保險制度。此外,還要積極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建設。
(2)建立新型勞動關系。一是繼續全面實行并鞏固完善勞動合同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加大職工參與企業管理和決策的力度。三是大力加強企業勞動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四是加強勞動關系調整的法制建設。
(3)實施戶籍改革制度。我國現行的城鄉分割、地區封閉的戶籍制度,是橫在社會分工演進中阻擋勞動力遷移發展的最大阻礙。建立專門的戶籍管理機構;探索建立城鄉統一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人口管理系統,實現靜態管理和動態管理相結合。
(4)規范公平就業制度。完善現行的人事制度,建立能進能出的就業機制;完善就業法律法規,管理約束企業的歧視行為,嚴厲打擊非公平性就業行為;大力促進靈活就業;改善弱勢群體的就業地位。
(二)發揮文化在社會分工中的作用
推動文化在社會分工中的促動作用,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第一任務,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我們發展社會分工推動社會進步的指南針。要大力推進文化內容形式的創新,及時反映當代物質和精神領域的優秀成果,引導形成有利于社會分工和人的全面發展順利實現的主體文化觀。文化發展要以人為本,要堅持“人民”在文化中的中心地位,緊緊地圍繞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同時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從而更有力地推動社會分工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
(三)建立社會分工中的職業生涯體系
社會分工中職業生涯體系的構建對人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需要打破陳規,把職業生涯設計從個人、組織的二維主體行為提升到個人、組織、國家的三維主體行為。根據人的全面發展以時間段來劃分,分為成長階段(0~14歲)、探索階段(14~25歲)、建立階段(25~45歲)、維持階段(45~60歲)、衰退階段(60歲以后)。個人、組織、國家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級來設計勞動者的職業生涯,從不同階段的關注角度到具體培養模式形成,都需要三者之間的合力,構建三維一體的職業生涯培養體系,從而形成人的全面發展體系新格局。這既促使人與當代社會分工更加和諧,又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尋找出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F·拉普著,劉武等譯.技術哲學導論[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2]劉光順,顧玉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四個全面”的最終價值依歸[J].理論月刊,2015(12).
作者單位:(廣州航海學院航務工程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廣東省高等學校黨建研究課題一般項目,項目名稱: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機制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4BKZZB25。
作者簡介:劉艷新(1980-)女,漢族,遼寧沈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