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斐 張蔓燕
?
校本培訓與高校思政課教師專業化發展
許雅斐 張蔓燕
【摘 要】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不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思政課教師個人的基本素質的高低不同。因此,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他們專業化發展。與其他培訓方式相比,校本培訓能夠滿足高校思政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求。根據思政課教學特點和思政課教師實際需求,對高校思政課教師進行校本培訓的有效方式主要有:系列專題培訓、院(部)圖書館建設、院(部)學報平臺建設、教研室合作團隊建設、院(部)網絡平臺建設、師生互動平臺建設。
【關鍵詞】校本培訓 高校思政課教師 專業化發展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不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之所以會出現“最受大學生歡迎的課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最不受大學生歡迎的課程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象,充分說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授課的教師。[1]教師個人的專業和教育理論知識、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基本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高低。因此,要想真正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達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大學生,就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他們專業化發展。毫無疑問,培訓是提高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促進他們專業化發展最有效的途徑。
近年來,對于思政課教師的培訓和研修活動,各高校高度重視,并予以充分的關心和大力支持。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師通過參加各級各類的培訓和研修,得到了教學、科研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培訓經費不足、培訓時間安排不盡合理以及參加培訓有資格和教學年限限制等問題,與思政課教師總數量相比,參加培訓研修教師數量非常有限。一些教師參加多次的培訓和研修,而一些教師由于時間、地點等各種原因多年來幾乎沒有參加過培訓和研修。除此之外,由于普遍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得思政課教師參加的培訓和研修主要以短期培訓為主,在職脫產或半脫產進修、國內外訪學的難度很大。另外,部分思政課教師認為,有些培訓研修內容不符合思政課教師的需要,培訓過程中理論層面多,對實踐指導的少,在培訓期間感觸很深、收獲很多,當教師回到自己的實際教學中又會發現培訓的知識用不上,也就是說培訓缺乏實踐性;培訓研修主要還是集中聽講、小組討論和社會考察,形式單一,無法滿足思政課教師的實際需求;在時間上,培訓研修日程安排太緊、時間太短,專家們在培訓講座時無法完整呈現講座內容,培訓教師有很多想聽的內容沒有聽到,留下深深的遺憾。[2]另外,大多數培訓時間安排在寒暑假期,而這個時期正是思政課教師寶貴的科研時間,因此,多數思政課教師不愿意犧牲科研時間去參加培訓。而對于平時的培訓,多數又與教師的上課時間相沖突,思政課教師無法處理培訓與上課的矛盾問題。還有思政課教師反映,很多培訓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難以解決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和深層次問題。在參加的培訓和研修中思政課教師作為受訓者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實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大多數教師認為收獲不大、效果不理想。
總之,培訓和研修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必然會導致思政課教師參加培訓研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從而不利于他們的專業化發展。另外,即使對于參加培訓和研修的教師來講,存在的這些問題同樣對他們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各方面的素質提高幫助有限。也就是說,這些培訓無法真正達到提高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促進他們專業化發展的目的,需要構建一種新型的思想政治教師培訓模式來彌補以上這些培訓的不足。
與其他培訓方式相比,校本培訓是以“以校為本”、“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為中心的教師培訓方式。其目的在于改變教師在培訓中的“被動地位和單一受訓角色”,突出教師的主體性,從而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使教師通過培訓達到專業化發展的目的。它在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具有全員性、連續性、實踐性、自主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的優勢。[3]
(一)全員性
校本培訓可以不受時間、地點和經費以及教師職稱、教學年限、教學水平等資格限制,使全體思政課教師參與各種形式的校本培訓活動,逐步縮小教師之間在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距離,有助于提高思政課教師的整體素質。
(二)連續性
由于校本培訓是以學校為主體,以學校和教師的發展為目的,因此,它不是一種階段性的、短期的培訓,而是根據學校和教師發展中的實際需要隨時隨地按需開展的長期性培訓。例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認為對目前的社會熱點問題缺乏深入研究,無法做到與理論知識有效結合,思政課教師就可以通過研究討論制定培訓方案,對該問題開展系列專題培訓。
(三)實踐性
在校本培訓中,培訓的內容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碰到的各種具體問題,因此,除了有關理論知識的指導外,更多應該是從實踐層面的引導。例如講授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最主要、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其他教學方法的運用,幾乎都要與講授法相結合。但是,講授法又是教師單方面、較長時間的講和學生的聽。如果運用不當,很容易變成“注入式”的“滿堂灌”。因此,應該怎樣來運用講授法以解決以上的問題呢?除了理論上講解應該將啟發式教學運用到講授法中之外,更多的還需以思政課的內容為例來講解,且通過教師的思考、討論、提問,真正掌握這種教學方法。
(四)自主性
校本培訓可以充分凸顯學校的自主性和教師的主體性。在校本培訓中,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碰到的問題和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參與制定校本培訓的內容、形式、時間以及評價和保障機制,從被動的受訓者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學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層次、類型、校內外資源等現實情況以及對教師的具體要求,結合教師的需求和建議來自主規劃、設計和開展教師的各項培訓活動。學校的自主性和教師的主體性一方面可以有針對性地滿足高校及教師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靈活性和多樣性
校本培訓具有廣泛的靈活性。教師可以根據培訓內容和自我需求,有選擇地參與。在根本意義上,培訓只是提供一個滿足不同層面需要的菜單式培訓方案供教師選擇,提供一個場所供教師參與。校本培訓的靈活性決定了它培訓方式的多樣性,如對于專業知識,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向院(部)圖書館借看相關視頻的方式來提高;對于教學技能和科研能力,可以通過專家開展系列專題講座來提升等等。
校本培訓的核心是以本學校及其教師的實際情況、實際需求來設定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比如,思政課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專業理論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因此,就需要建設院(部)圖書館來提供各種資料以便于其學習提高;對于思政課教師的師德、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和科研等方面的需求,則可以聘請專家通過系列專題培訓的形式來實現;對于思政理論課在本校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及其成果,則需要有專門的科研平臺來帶動,可以利用學校的學報來實現;除此之外,思政課教師需要交流、觀課、評課以及共享教學案例等資料,就需要有交流的團隊即教研室和網絡平臺。總之,校本培訓的有效方式是源于學校及其教師的實際需求,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發展階段,對高校思政課教師進行校本培訓的有效方式不完全相同。根據思政課教學特點和思政課教師實際需求,本文提出幾種對高校思政課教師進行校本培訓的有效方式。
(一)系列專題培訓——專家引領
(1)對于新入職或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思政課教師,他們有提高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和科研水平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可以對其進行教學能力系列專題培訓,主要涉及思政課常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有效管理等系列專題培訓。[4]做到一種教學方法作為一個專題來培訓且形成系列,如啟發式教學,當它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來理解時,包括提問啟發、材料啟發、直觀啟發等,那么具體怎樣做才能使提問富有啟發性呢?什么樣的材料具有啟發意義呢?再比如案例教學模式,首先在理論上指導運用案例教學模式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操作程序是首先選擇和呈現案例,然后分析討論案例,最后對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和分析討論案例的情況進行結語和評價。案例的選擇要具有典型性、針對性、新穎性、可探討性等。最重要的是在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思政理論課的內容做好實踐層面的引導。
(2)結合思政理論課來做科研方面的系列專題培訓,例如:如何選擇恰當課題;如何進行課題設計;如何成功申報課題;如何做開題論證會;如何推廣課題成果等。
(3)社會熱點問題分析判斷能力系列專題培訓。近期的社會熱點有哪些,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應該怎樣對其分析,與其相結合的思想政治理論有哪些,應該怎樣與這些理論相結合。
(二)院(部)圖書館建設——自主研修
思政課教師有不斷提高專業理論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建設院(部)圖書館來提供便于其學習的各種資料。院(部)圖書館可以為思政課教師提供相關學科的最全最新書籍、視頻、報刊、雜志等資料,教師可以利用圖書館豐富的學習資源,了解與學習最新的專業知識,補充與完善所教學科的理論體系,把握學術前沿動態,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奠定理論基礎。如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光盤等視頻資料自主學習“中西哲學”、“馬克思恩格斯經典原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科知識和教育科學理論知識。
(三)院(部)學報平臺建設——校本科研帶動
對于思政理論課在本校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及其成果,則需要有專門的科研平臺來帶動。思政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報這個平臺,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學院應該和學校學報合作,在學報中建設思政理論課的專欄,以學報為載體,從學校和思政理論課的實際出發,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以解決思政理論課教師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目的,通過團隊的形式開展教育教學研究,這種研究更具有針對性,有助于解決本校及其思政理論課教師的個性化問題。另外,通過研究了解專業學術前沿,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有助于提升思政課教師自身專業素養與學術水平,不斷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5]
(四)教研室合作團隊建設——合作互助
思政課教師需要相互交流、觀課、評課來提高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因此,需要有交流的團隊。擔任相同課程的教研室成員由于其教學經驗、背景、水平不同,因此他們處理教材、整體設計也會不同,他們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借鑒、啟發、激發,這樣不但使原來的知識更完善,也會促使新思想、新觀點的產生,從而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目的。教研室活動可分為正式活動和休閑式活動,正式活動如學術沙龍、觀課評課等;休閑式活動如茶座式,教師可以利用教研室這一場所對教學、科研、文件政策等暢所欲言,這種方式既能增進教師之間的感情,又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五)院(部)網絡平臺建設——共享研討
由于思政理論課之間的聯系比較緊密,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共享教學資料,以達到相互研討、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需要院(部)建立網絡平臺,共建思政課教師網絡案例庫,使得教師能夠利用網絡分享和共享教研信息,促進相互間的研討。也可共建問題庫,問題可以按照教學內容或者教師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等等分類。這樣的問題庫是校本培訓、教研室交流和科研最好的資源。
(六)師生互動平臺建設——交流互助
思政理論課教師除了需要與其他教師溝通交流外,還需要與授課對象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通過交流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聽取學生的意見、建議,可以更有針對性的備課和做科研。交流的方式可以通過舉辦師生座談會的形式,了解學生對思政課和教師的要求、意見、建議及學生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政課教師針對這些展開討論、研究,分析結語哪些意見和建議是可以采用的以及如何改進。這一方面有助于教師發現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從而通過改進達到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等專業素質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思政課教師明確今后思政課教學和研究的方向。
校本培訓真正發揮其功能與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程度緊密相關,例如,是否能夠真正改變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實現調研—計劃—培訓的管理模式;是否能夠真正讓教師發揮其主體性,從教師的需求出發;是否能夠妥善處理培訓時間與教學工作相沖突的問題;是否能夠真正為教師的需求做各種努力;是否能夠讓校本培訓隨時隨地的按需進行等等。
參考文獻:
[1]鄒禮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新思路[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03~03.
[2]胡涵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116~123.
[3]胡涵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129~129.
[4]李靜,陳亮.校本培訓—高校公共英語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J].教育探索,2011(2).
[5]寇尚乾.高校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探討[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4).
作者單位:(欽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