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峰
弗洛伊德學說
朱峰
弗洛伊德主義,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在西方世界,弗洛伊德作為“本世紀的一個偉大的人物”,被認為和馬克思、愛因斯坦一樣,是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的猶太學者。其學說自二十世紀20年代以來廣泛影響了哲學、宗教、道德、歷史、美學和文學藝術等領域。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義;精神病癥;潛意識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他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時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
(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他繼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徑庭。
(三)卡爾·榮格
榮格,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弗洛伊德合作,之后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有深遠影響。
1895年,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將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癥(癔病)的成果寫成《歇斯底里癥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夢的解析》一書于1899年出版。該書后來被許多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1902年發展成立心理分析協會。當時參加的人后來都變成了杰出的精神分析學家,包括阿德勒、蘭克、費登、和榮格。
在1911年的精神分析小組的會議上,弗洛伊德對阿德勒的理論提出尖銳批評,阿德勒離開這個小組,并創立了個體心理學。隨后弗洛伊德和他的指定繼承人榮格理念沖突也越來越嚴重。1914年,榮格辭掉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的職務,建立了分析心理學。到晚年時期,弗洛伊德轉而應用精神分析理論解釋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發展進程和基礎,從而形成了具有哲學性質的弗洛伊德主義。
(一)潛意識論
潛意識論是精神分析學的基石和核心。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動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它們分別處于精神活動的表層、中間層和最底層。意識、前意識、潛意識這三個層次是緊密聯系的,又各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弗洛伊德打了一個比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猶如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冰山,意識只是呈現在海洋表面上的一小部分,潛意識則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體。
潛意識的特點:(1)原始性,潛意識源于人們心理中的原始與非理性的低級部分。(2)沖動性,潛意識具有強大的內驅力,不顧一切追求快樂滿足。(3)非時間性,潛意識的活動與時間沒有任何關系。(4)封閉性,不受任何外部現實的制約。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是他解釋道德問題的出發點。他認為人潛意識中的沖動和欲望在不自覺地,積極地活動,追求滿足。
(二)本能論
弗洛伊德把全部精神分析學概括為兩個基本命題,即潛意識和本能。如果說潛意識論是精神分析學的核心,那么本能論就是潛意識論的核心。離開本能沖動,就無從揭示潛意識的秘密,也無從說明整個心理過程的動力根源。
何為本能?(1)弗洛伊德把它解釋為由軀體的內部力量決定著人精神活動的一種先天狀態。(2)來源于身體內部的刺激或是來自身體內部器官的生理刺激,或是來自某種感覺器官的心理刺激。(3)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體的需要和沖動。(4)本能的最終目的是消除該本能的根源,即消除人體的需要狀態。
(三)人格論
弗洛伊德傾向于把人格看做一種控制行為的內部機制,而正是這種內部機制構成了人的一種慣常行為模式。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機制構成了人的慣常行為模式,構成了人格的動因。人格是一個整體,它包含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相互關聯作用的部分。
本我由先天的各種本能和欲望組成,處在潛意識的深層,是人進行一切活動的內驅力,也是人格形成的基礎。自我是在周圍現實世界影響下,逐漸從本我表層分化出來的,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超我是一種道德化的自我,是從自我中分化發展起來的代表社會生活的規范和社會道德的原則。弗洛伊德認為,本我中產生自我,自我中產生超我,它們在整個精神活動過程中始終處于相互作用、相互矛盾和相互融合的狀態。
(四)泛性論
泛性論過分強調性的生命本質與身心活動地位的觀點和理論。弗洛伊德是泛性論的集大成者,他創造“力比多”等詞。大多出自發揮泛性論思想的需要。他認為力比多是包含在“愛”字里的所有本能力量,這種性本能力量必須獲得施展,若受到壓抑,就會導致人得精神疾病。力比多指人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是人的全部活動的原動力,認為一切都受性的支配,都是性欲的表現,故被稱之為泛性論。
泛性論與縱欲、濫性等行為是有區別的。弗洛伊德所說的性自由,是指性觀念方面的自由,人們應該在性方面脫離陳舊的性道德,接觸內心的性抑制,但是并不是說要鼓勵人們去放縱情欲。(五)夢的解析
《夢的解析》是一部經典的心理學書籍。該書開創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理論。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引申到心理學,解讀人們的潛意識在夢中的表象。《夢的解析》第一次告訴曾經無知和充滿疑惑的人們:夢是一個人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自己向自己學習的過程,是另外一次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弗洛伊德認為夢是通向潛意識的道路,通向夢境的解釋。他的釋夢理論,是他創立精神分析學派的基礎理論。
該書經歷近一個世紀而不衰,弗洛伊德對夢的解釋,已深入到內心深處的潛在動機,這都是前人所沒有揭示過的領域。它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人類心理生活的深穴,為人類潛意識學說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樹立了人類認識自身的新里程碑,引導了整個20世紀的人類文明。
關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涉及到心理學各個方面的問題。它對現代西方心理學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到現在仍然有著很大影響。他的崇拜者和批評家都一致認為,他對心理學的影響,對心理治療的影響,對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響,比科學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
[1]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
[2]諾曼·N·霍蘭德.后現代精神分析[M].潘國慶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3]杜·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M].楊立能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高宜揚.弗洛伊德傳[M].南粵出版社,1980.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講[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
[6]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朱峰(1990.—),男,河南省方城縣,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哲學。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