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玉勝
官員莫當微友圈里“潛水族”
◎文/張玉勝
和老百姓喜歡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各類信息相比,官員的微信朋友圈很“單一”,除了工作,多是轉載文字、圖片,很少表露個人觀點、情感,職級越高,轉發的東西越少。朋友圈為何被他們“敬而遠之”?
官員不同于普通百姓,他們對上網交友和微信發聲的小心謹慎態度可以理解。但這種“敬而遠之”的現象卻并非當下高度信息化社會的正常狀態,當屬另類的“脫離群眾”,長期被微友圈“邊緣化”的官員,怎樣向公眾展現其真實與親民的形象,又如何以官員的人格魅力引領時代風尚與社會進步?
避免官員微友圈“潛水”,需要與時俱進地自我努力。一是破除等級觀念。要摒棄官本位意識,秉持開放胸襟,以普通網民的身份加友發聲,敢于表達個人意愿,亮明自己的觀點,以率真的品格和真實的觀瞻示人。二是破除“本領恐慌”。領導干部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善于運用媒體宣講政策主張、了解社情民意、發現矛盾問題、引導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群眾、推動工作,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手段的行家里手。
避免官員微友圈“潛水”,還需包容寬松的話語環境。官員只做“看客”,不愿發聲,緣于他們對言多必失的顧慮重重。比如害怕說錯話被人“揪辮子”,影響仕途升遷;擔心表達不當或沒有新特創意而暴露能力短板,讓自身形象蒙受損失;抑或是因涉及某些官場內幕而恐授人以柄,導致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這就需要民眾同樣以普通人平常的視角看待官員的發聲,既不能將官員個人的言論自由視為“代表官方”的信息先導而大加闡釋,更不能以扭曲的心態進行惡意解讀隨意將其上綱上線,甚至以網絡暴力大搞造謠誹謗和人身攻擊。
官員也是人,官員也渴望發聲;官員以平常心融入“朋友圈”,“朋友圈”也當以普通人的角度看待官員。這方為平等的官民關系和共享的網絡平臺。而為民謀利的思維、坦蕩無私的情懷和善于言志發聲的能力,更是官員規避“潛水”不可或缺的底線內功。
□本欄編輯/張麗萍
從1958年至1978年,遼寧老工業基地雖然受“大躍進”、“反右傾”斗爭、自然災害、蘇聯撕毀合同、“文化大革命”等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速度,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所占比例也不如“一五”時期那樣大,但國民經濟依然保持著較強的發展勢頭,在各地區的對比中仍然位于前列。我刊與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共同推出這組稿件,與大家一起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