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紅艷
尋找標桿
□本刊記者 陳紅艷
一部國企發展史,就是一部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歷史。
而一部非公企業發展史,則是一部鮮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史。
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其他經濟形式做必要補充”,再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人們一路見證著中國經濟制度的演變。
我們總是稱呼國企是“老大哥”,“老大哥”胸懷廣闊,是支柱,是根魂。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它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小兄弟”亦有大擔當,改革開放的春風,給了它充足的養分,它的發展奇跡早已深刻烙印在世界、歷史與民族發展中。
“老大哥”聯袂“小兄弟”,讓國企、非公企業實現了互利雙贏,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更讓黨的事業乘風破浪。
然而必須承認的是,隨著時代變遷,當下仍有一些國企不抓黨建、不治黨風、不講政治擔當,有的對黨建工作不過問、不研究,有的企業黨組織軟弱無力。
反觀非公企業,自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2012年全國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會議召開以后,非公企業從“該不該成立黨組織”的疑問,到“發揮兩個作用”的清晰定位,圍繞“兩個覆蓋”與“兩支隊伍”建設,一路投石問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當然,在此過程中,實質性作用發揮也亟待更多破解。
一個準則、兩部條例,再加上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近段時間,全面從嚴治黨被提升至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此種形勢下,國企黨建如何與非公企業黨建取長補短,互通互鑒?
“老大哥”與“小兄弟”,一起在實踐中尋找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