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英
在王范村蹲點的那些事兒
□ 王志英
卸任鹽湖區王范公社黨委書記已經40年了,但心里總還掂記著那里的人和事,特別是想起當年的那些舊事,我就覺得特別親切。
一次,縣上要求推廣“棉花埝上栽紅薯”的經驗,群眾想不通,我也沒強來。當時我蹲點于王范大隊,就讓黨支部書記張令太在他的幾畝水澆地里先做個試驗。結果,那年秋天,他的棉花不但沒有減產,反而一條棉花埝上多產了幾大車紅薯。我便審時度勢,立即在張令太地里召開了全社“棉花埝上栽紅薯”現場會,第二年便很順利地推開了。誰知,第三年上面卻突然下令:棉花埝上不準再栽紅薯。我茫然,群眾也不愿意買帳。怎么辦?我想了想,沒有強來,實際上采取了“不禁”的態度。那年秋天,棉花紅薯雙豐收,到處是磨紅薯粉的,做紅薯粉條的,農民喜上眉梢,我也樂在心頭。
當時,王范是靠天吃飯的。可是有一年,冬天無雪,春天無雨,正在發愁棉花無法下種時,老天爺突然下了一場小雨,我便立即發動群眾“搶墑下種”。既然是“搶墑下種”,就難免出現“缺苗斷壟”現象,而且是很嚴重的缺苗斷壟。有心毀了再種吧,時間來不及了;有心補種吧,又怕出現“爺爺孫子幾輩苗”現象。怎么辦?我和公社農科站幾個人就在我蹲點的王范七隊棉花試驗田里搞起了吳吉昌芽苗移栽試驗。成功后,便以公社名義,在王范召開了“芽苗移栽現場會”;又讓農科站立馬培訓了一批“芽苗移栽技術員”;爾后,我們一班人又和農科站技術員分片包干從早到晚都泡在棉花地里,一邊檢查驗收,一邊手把手地教給群眾新技術,終于闖過了棉花全苗關。
又一次,王范大隊組織小麥生產檢查,我包的第七隊在全大隊排列倒數第一,我著急了,便跑到縣里,利用各種關系,聯系到了許多“氨水”,并日夜在地里監督社員澆水施肥。功夫不負苦心人,小麥收獲時,七隊產量竟在全大隊名列前矛……群眾說:“哪個井臺哪個人值班,王書記的心里都清清楚楚,如果你不按時澆地,他就會從被窩里把你叫起來”。其實,我的記性并沒那么“神”,只是干過那么幾次,就在群眾中傳成了“佳話”。也是在那場“小麥趕隊”戰斗中,我認識到了“氨水”的神效,我又一次以公社名義,在王范大隊召開了推廣“氨水”的會議。會后,各村雷厲風行建立起了儲備“氨水”的儲備“窖”。
1972年,因為水位下降,王范河灘地的淺井已經無法正常使用,遇到三伏大旱,老百姓只得眼睜睜地看著莊稼受損。為了打破缺水的瓶頸,公社黨委計劃狠抓一下水利建設,當務之急就是要試打幾眼深井(原來都是淺井)。在哪里打呢?就在我蹲點的地方——王范七隊打。我想,如果能在七隊成功,全社就要大打一場“水利翻身仗”。于是,我和張令太跑到縣水利局請來了工程師常遠航。常遠航一進村,就到七隊蔡倫碑附近考察,遠看近瞅,又經查詢資料,入戶走訪,又從蔡倫碑開始往鳴條崗上全面勘察,最后決定在鳴條崗上支架開鉆,終于在政府資金扶助下,王范七隊在鳴條崗上打成了第一眼深井。初步嘗試的成功,大大調動了群眾辦水的積極性,公社便在王范村召開了“大辦水利誓師大會”。短短兩年間,全社就在峨嵋嶺和鳴條崗上打成了十幾眼深井,又在河灘地打成了一百多眼中層井,徹底改變了王范公社水利落后面貌。
在吃飯問題上,我一直堅持在社員家里與農民同吃一鍋飯、同喝一壺水、同議一村事,幾頓飯下來,就把民情民意了解得一清二楚。期間,還發生過這么一件事:我原本是在七隊吃派飯的,但一隊社員要求我也到他們隊吃吃派飯。我同意了。首頓飯是在老婆婆家吃的。她還沒有管過公社書記吃飯,因此非常在意,專門跑到供銷社割了一斤羊肉,給我做了一頓羊肉胡蘿卜。誰知,我吃起來口味不對,一問才知道我不吃肉,而又盛情難卻,難以啟齒。她后悔死了,立即跑到七隊去打聽,才知道我愛吃咸菜和大蔥,從此,一隊人管我的飯,就不那么當回事了,只要有兩個素菜、一個咸菜、一個辣椒碟、兩根大蔥就行了,群眾這才如釋重負,說“原來王書記就這么好打發啊!”
在勞動上,我既是一名社員,又是一位領導,始終堅持“通過勞動領導勞動”的辦法。特別是平田整地的那兩年,我幾乎天天早上輪流在各大隊拉車平地,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再騎著自行車跑遍其余12個大隊,掌握面上情況;晚上還要到田間井臺檢查澆地情況,群眾也說我“不像一個公社書記,整天和我們摸爬滾打在一起,沒有一點兒架子!”我也覺得我同王范群眾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思前想后,我覺得這種感情還是來源于與農民的“同吃同住同勞動”。
“同吃同住同勞動”,使我受益匪淺,讓我這個“黑臉書生”變成了農業行家,也讓王范公社有了一支革命化的大小隊班子。在這個班子的帶動下,王范公社基本實現了農田水利化,也創造了“糧食生產先進社”和“百斤皮棉第一社”,究其原因,還是那句話:領導干部要徹底放下架子,蹲點駐村,與農民實行“三同”。
(責編:郭寧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