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林
山東省濟寧市誠信公證處 山東濟寧 272100
公證的法律責任問題研究
王鳳林
山東省濟寧市誠信公證處 山東濟寧 272100
公證制度歷史悠久,演變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現代意義上的公證,是指公證機關對于當事人行為、事實或者文書的合法性、真實性給予證明的活動,該活動當事人一方需要提出申請,公證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做出公證行為。經過公證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國家權威部門證明了他的真實性、合法性,具有法律上的證據效力,訴訟過程中,這些經過公證的行為、事實和文書往往具有較高的證據能力。同時,經過公證證明的債權文書具有強制執行力,一些依照法律必須公證的行為,公證是行為生效的條件。公正制度對人們的生活作用日益明顯,加之人們之間交往增多,人們的維權意識高漲,公證現象正成為常態,因為公證是雙方行為,包括公正處和當事人,勢必二者之間會發生沖突,就會產生法律責任問題。廣義上公證的法律責任包括公證機關和當事人雙方的責任問題,狹義上公證的法律問題限于公證機關的責任,通常情況下研究該問題,主要是指狹義上的,這其中又包括公證機關和工作人員的責任劃分,責任的類型,承擔責任的方式等問題。
公證;責任劃分;賠償
公證是公證機關依當事人的申請,按照法定程序對當事人的行為、事實或者文書進行公證,由國家權威認定其真實性與合法性。認定是公證機關的人員的主觀行為,雖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定也包含了個人的主觀情緒在內,這就勢必會影響到結果的公正性。當非法公證行為對當事人的權益產生損害時,該由誰來承擔責任,是公證機關還是公證人員,承擔哪種責任,承擔責任的方式是什么,只有厘清了這些關系,受損害的當事人才能知道如何主張權利,向誰主張權利我國法律對公證人和公證機關的責任劃分,主要集中在《公證法》。該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公證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司法行政部門視情節輕重,予以警告、罰款、記過、暫停執業、吊銷執業證書的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可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罰款……第四十九條規定,公證機關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司法行政部門視情節輕重,予以警告、罰款、停辦部分業務、停業整頓、撤銷機構的處罰,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可并處違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罰款……根據以上規定,對公證機關的責任界定主要是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對公證人員,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對公證機關和公證人員來說,違法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都可能會承擔民事責任。首先要明確兩者承擔民事責任的基礎是兩者的行為的性質是侵權行為,由于兩者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規定而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這種行為的性質并不嚴重,僅僅涉及到對當事人民事權益的侵犯,是性質較輕的民事侵權。單位和個人都可能因為侵權而需要對當事人承擔侵權責任,只要他們的行為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在具體的公證程序中主觀上存在過錯,實施了侵權行為,對當事人產生了損害結果并且侵權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滿足這些要件,即構成了民事侵權,機構和個人都有能力實施這些行為,因此都有可能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行政責任是由于機構或者公證人員的違法行為性質較嚴重,但是還沒有達到犯罪的程度,不適用刑法,由國家行政機關給予行政處罰。由相關的法律規定看出,因公證機關或者公證人員侵害當事人權利,性質較重,民事懲罰措施不足以彌補其行為造成的損害,但行為性質又夠不上犯罪,故而由國家行政機關給予行政處罰,這其中主要包括資格限制,例如吊銷執業資格證書、停辦部分業務,這就從源頭上斷絕了加害方實施再次傷害的可能性,是比承擔民事責任更有效的保護方式。刑事責任,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是性質重的行為,是犯罪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民事責任、行政處罰力度都遠遠不足以與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失對等。涉及到犯罪,必須根據我國的刑法來進行處罰,這既是罪刑法定原則的體現,也是保護被害方合法權益的有力武器。關于公證的刑事處罰,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只涉及到處罰個人,這是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既處罰單位又處罰個人的不同之處。刑罰是最嚴厲的保護手段,也是最后的保護手段,只有對于那些性質及其嚴重,涉及到犯罪的才適用。可見,對于公證中法律責任的劃分其主體包括公證機關和公證人員,其責任形式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這三等責任刑事從輕到重,適用于與之程度相對應的行為,形成了合理的責任梯度。
有責任則必有賠償。國家公證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代表的是國家公權力,當事人之所以進行公證行為是因為相信國家權威,認可經過國家公證機關公證的事項的公信力。此時,當事人對公證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著較高的信賴利益,如果代表國家權威的公證一方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流程進行公證,而是徇私枉法,不單單損害當事人的利益,國家公信力也會因此受到損失。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必定要有相應的救濟,即賠償,這是公平正義的要求,也是符合法律精神的表現。公證賠償是由于公證機關或者其工作人員由于過錯而導致當事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因此要符合公證賠償的構成要件,公證一方主觀上有過錯,實施了加害行為,造成了損害結果,行為和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具備了這些條件,當事人可以申請國家給予賠償。我國的公證賠償制度實施的時不長,相關立法也有不足之處,這就要求公證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提高自律性,自覺維護當事人的利益。立法部門應該加緊出臺相關法律,對已有法律相應修改,填補法律漏洞,使公證賠償制度更加完善。
公證是現代社會中重要的制度,代表國家公權力的公證機關和工作人員必須謹慎的運用國家賦予的權力,為當事人的利益服務,如果濫用權力,會損害國家權威,影響當事人利益的實現,故而規定了相應的責任,以此約束行權者,更好的保護了當事人的利益。
[1]王勝明,段正坤.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釋義[M].法律出版社,2005,294-295.
[2]徐斌華,姜武.公證人的法律責任問題研究[Z]www.66wen. com.
[3]董佰壹,劉芳.試論公證員的專家責任[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4.
[4]趙大程.規范公證執業活動的重大舉措[N].法制日報,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