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 莫思凡 南燁彤
西北大學陜西西安710127
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志愿者培訓策略分析
羅青 莫思凡 南燁彤
西北大學陜西西安710127
高校志愿者作為獨特的服務群體,數量龐大且素質較高,但由于志愿者培訓長期缺乏,其在管理和服務質量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和利他主義,奠定了“社工+義工”有機結合的價值基礎,通過社工專業方法介入高校志愿者培訓有效提升志愿者素能和服務水平。
高校志愿者;社會工作;志愿者培訓
志愿服務是利他行為的一種形式,目的是為他人、團體、機構、某項事業或者某個社會提供幫助而不求回報。而社會工作,是在利他主義指導下運用專業的方法技巧,幫助處于困境的弱勢群體的專業服務,在志愿服務涵蓋范圍日益廣泛的今天,社會工作與志愿者間的聯合越來越密切。志愿服務理念與社工專業價值觀的不謀而合、社會工作的專業性為社工介入志愿者培訓提供了必要前提。高校作為志愿者集聚區,其數量和質量卻不成正比,尤其是其在志愿服務中專業素能的缺乏,嚴重阻礙志愿服務的質量。隨著志愿服務專業化趨勢的加快,提出社工介入高校志愿者培訓,構建“社工+義工”聯動模式十分必要和可行。
(一)志愿服務專業化的需求
1、志愿服務水平低下。高校志愿者作為公益事業的中堅力量,素質較高且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由于缺乏專業技能培訓,他們在志愿服務中常表現出明顯的不足。具體表現在:①專業價值觀念缺乏;志愿精神強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但由于培訓缺乏,這些理念并未被志愿者內化,同時,社會工作所強調的平等接納等理念也未貫穿于志愿服務的全程,從而導致很多志愿者認為志愿服務只是單純的獻愛心,甚至以一種“施恩者”的態度對待服務對象,從而無法顧及甚至傷害到服務對象的情感;培訓缺失也導致志愿者對公益機構的服務理念缺乏了解和認同甚至產生誤解偏見,不利于志愿服務活動的展開。②專業技能缺乏;志愿服務是一項服務于社會或其他群體的活動,要求志愿者具有一定的技能和專業知識,如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及心理、醫療知識等。然而現實中,高校志愿者卻常表現出技能缺失、專業知識無法學以致用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通過志愿者培訓進行彌補。
2、志愿服務管理混亂。高校志愿者常以社團或院系為依托開展志愿服務,但且由于課業、精力等原因,高校志愿者流動性和隨意性大大增強,這為系統的志愿者培訓提升了難度。而社團、院系或者公益組織對志愿者的管理體系混亂,志愿者扎堆與志愿者缺乏并存,志愿服務時數混亂、激勵機制缺乏現象突出,嚴重影響了志愿者服務的積極性。缺乏管理和約束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志愿者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導致志愿者流失加速,隨意性增強。
3、志愿者培訓不足。志愿者培訓是開展志愿服務的重要環節,是提升志愿服務質量的基礎和保障。然而實際中,志愿者培訓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成效甚微。就高校社團或院系而言,相較于志愿服務質量,他們更關心志愿服務的次數和規模;在培訓方面,以志愿活動和工作任務的簡要介紹及分配取代所謂的“培訓”,對于志愿服務的概念、內容及專業技能等也只是點到即止的“培訓”方式普遍存在。公益組織角度,雖深知志愿者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因高校志愿者的流動性和隨意性大、系統的培訓成本高且收效甚微等,其在培訓方面常選擇進行簡單的培訓或刪除培訓,并安排其從事以體力為主的服務項目,如分發傳單、打掃衛生等。對志愿者來說,參與類似于分發傳單、打掃衛生這種簡單的勞務服務嚴重打擊了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而對于簡單的講授式培訓他們也是興趣缺失,從而使得培訓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定位及志愿服務中所獲得的激勵也會影響其對志愿服務的參與情況。
(二)志愿者自身發展的需要
1、提升的需求。志愿者的動機研究顯示,志愿者們希望在服務活動中實現自我提升,高校志愿者尤其如此,即使是不求回報的志愿服務,但志愿服務經歷若能盡為其之后的求職和學業帶來助益會大大提升其參與的意愿,即使其只是單純地將志愿服務看作一種社會實踐活動,也希望在實踐中提升個人能力和素質。社會工作強調以需求為導向,在介入志愿者培訓時,同樣會兼顧志愿者自身的需求。在培訓中以靈活多樣的方式來培養和提升志愿者的各項能力,強調參與者自身資源和潛能的開發和探索,實現志愿者自我提升的需求即是一種可行的手段和策略。
2、認同的需要。認同有助于激發志愿者參與服務的積極性。認同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志愿者的自我認同,這強調志愿者在培訓和服務過程中,實現對自我的逐漸認知并逐步提升自我認同,即志愿者切實的感受到提升和自我認同的過程。另一方面則來源于外界的認同,即外部環境對志愿者及其行為的關注、肯定、支持和贊賞,志愿者通過感受到這種認同而獲得認同和自我滿足。無論是自我認同還是外部認同,都要求在培訓過程中,增強對志愿者動機、需求等的關注,注重志愿者自身潛能的激發,即社會工作強調的優勢視角和賦權理論。
(一)高校志愿者資源豐富。高校志愿者社團為大學生群體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途徑。調研發現,高校內有很多不同的志愿者社團組織開展豐富多樣志愿服務活動,包括校外和校內活動,且很多高校內組建志愿者社團聯盟,由其組織共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這些社團幾乎囊括了高校內絕大多數的志愿者,其參與人數眾多,且專業背景、優勢特長各不相同,呈現出的人力資源優勢明顯,尤其在校內大型活動方面,規模效應和輻射范圍廣闊。
(二)高校志愿者支持優勢明顯。高校志愿者以社團或院系為依托的特點,使其具有豐富的資源和支持系統,不僅包括來自學生、院系、學校方面的資源和支持,也包括公益組織、其他高校甚至社會、企業的資源。這些豐富的資源和支持,為志愿者開展培訓和服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若善加利用整合,必然事半功倍。
(三)高校社工資源豐富。高校社工資源是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志愿者培訓的另一大優勢。一方面,高校具有優秀的社會工作師資力量,可對志愿者培訓的各個環節進行指導甚至直接干預;另一方面,社工專業師生有著豐富的志愿服務經驗和項目經驗,且積累有一定的資源,這都為高校志愿者培訓模式和內容的開拓及具體培訓內容的把握等提供了必要條件。此外,這些社工資源都屬高校內部資源,較易互動和獲得。
(一)整合高校資源,實現“社工+義工”聯動。隨著高校志愿者規模擴大,其局限性也隨之暴露。借鑒現有“社工+義工”聯動模式經驗,將社會工作與高校志愿者結合形成聯動機制,可以有效地規范高校志愿者培訓,管理,提升志愿者專業水平。鏈接整合高校志愿者培訓的各項潛在資源,通過高校團委與志愿者社團對接,或與其他志愿者社團對接,借助高校社工專業師生和團組織的優勢領導,有效改善志愿者培訓現狀。
(二)拓展志愿者培訓方式。相較之前傳統的以講座、培訓手冊為主的培訓方式,社會工作者主要通過小組和個案工作等社會工作實務方法,提高志愿者的服務能力,加強志愿服務隊伍建設,整合志愿服務資源。
(三)重視并構建完整的高校志愿者培訓體系。從微觀志愿服務體系建設上,社會工作介入的志愿者培訓強調以需求為導向并制定系統的培訓方案;通過專業的督導和評估激勵志愿者。從宏觀培訓體系建設上來說,組織形成“高校團委——社會工作者——高校社團——公益組織/機構”聯合發展機制,實現跨學校、跨區域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之間的橫向流合作,推進高校志愿者整體服務水平。
(一)NGO組織。近年來,隨著社會工作與公益組織和團體在我國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注重社工人才的引進和社會工作理念與方法在服務中的應用,在對志愿者進行培訓時,不僅注重將社會工作的方法、理念傳授給志愿者以提升其服務質量,并重視社會工作方法理念在培訓中的巧妙融合,是借助NGO組織探索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志愿者培訓的有效的路徑。
(二)高校社工資源。借助高校豐富的社工資源優勢,建立“社工+義工”聯動模式是提升志愿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在高校內開展志愿者培訓的有效手段。對于在高校內以學生社團和院系為依托的志愿者培訓而言,整合高校社工資源并將其優秀的師資力量引入志愿者培訓和服務中,以專業的社工知識和理念開展創新而專業的培訓是十分可行的。這不僅有賴于社工專業的師生自主自發的將社工知識理念等在高校志愿者間借助培訓活動進行普及,也需要社團負責人及成員主動尋求高校內的社工資源,相互合作。
(三)高校社團及團委等組織。高校志愿者所依托的社團和院系及所開展的活動歸根到底仍屬于學生活動,故而針對高校志愿者展開培訓的主體也應該是學生社團或者負責學校社團活動的團組織,即依靠社團或校團委進行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志愿者培訓的探索。這要求積極尋求校團委支持和引導高校志愿者社團開展培訓,內化志愿精神,借助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理念提升培訓和服務質量,促進高校社團發展。
[1]馬克·A·繆其克、約翰·威爾遜.志愿者[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3年.
[2]彭華民.服務學習——社工督導志愿服務新模式[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3]譚建光.志愿服務——理念與行動[M].人民出版社,2014年.
課題級別: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課題名稱:高校志愿者培訓模式探討——以社會工作專業介入為途徑
項目編號:20151069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