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鳳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江蘇蘇州215006
倡導醫院人文精神,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曾雪鳳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江蘇蘇州215006
2012年3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一起惡性傷害案件,在某網站的民意調查中對此事表示高興的網名竟高達60%多,由此引發社會的更多的關注。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當前醫療環境的反思,群眾對醫生和醫院的形象認可已大不如前,醫護人員對患者和家屬也多少存在防備心理。倡導醫院人文精神,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已是關系我國醫療體制改革、醫療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需要醫患以及政府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醫患關系;醫院人文;醫德醫風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內涵豐厚、源遠流長,人文精神的實質就是人道主義、人文主義。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文精神在不同領域具有不同的表現,在醫院日常工作中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在醫學領域的重要體現就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學人文精神。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是在醫學活動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反映了人類對生命的根本態度。現代醫學技術設備日益精進,大大提高了診斷的精確性。但是,人并不是簡單的個體,醫學并不是僅僅依靠技術。現如今健康并非僅指沒有疾病和病癥,而是一個人的身體、心理、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從醫院管理發展角度出發體現在“以員工為中心”的醫院人文精神。任何組織都是由人組成,人是最重要的資源。醫院必須重視所有工作人員特別是高風險、高壓力、高負荷的醫護人員,注重對員工的培養、關懷、激勵,才能充分調動醫務工作者各項能力與積極性,為患者謀福利,為醫院發展謀福利,為醫學事業發展謀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醫療市場競爭以及社會多元化的影響,醫院人文精神的培育及人文關懷的實踐不是令人滿意。經濟指標為先、學術腐敗、態度冷漠、個人主義等導致社會責任感和合作精神缺乏,從而引起醫患關系緊張,產生醫生與患者間的信任危機,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社會的呼喚,醫院的發展,個人的提升,凸顯了醫院人文精神培養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具體說來,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一)倡導醫院人文精神,有助于改變醫生形象下滑趨勢,緩和醫患緊張關系。一項央視所做的調查顯示94%的被調查者認為醫生的聲望較十年前下降了,最主要的原因是過分追求經濟利益(41%)和職業道德水平下降(40%)。過度技術化和過度趨利化是目前我國醫療人文關懷缺乏的兩大突出表現。此外,研究表明醫患糾紛只有20%是由于醫療技術引起。倡導醫院人文精神,讓廣大醫務工作者切實把病人利益放在心中,提供優質服務,在保障治療效果的同時合理用藥、控制費用,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建立雙向的信任,必然會減少醫患糾紛,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
(二)倡導醫院人文精神,有助于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醫院健康發展。2009年中央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其中包括鼓勵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我國的醫療市場將會接受更加開放的國際競爭環境和國內競爭環境的雙重考驗。能否在競爭中獲勝關鍵在于醫院的管理,而醫院管理的關鍵在于對人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醫院人文精神建設就擺在更加突出和全新的位置,人文精神的弘揚與構建將在增強醫院競爭力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優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人文精神的構建是現在醫院管理者應該著重思考的課題。
(三)倡導醫院人文精神,有助于醫務工作者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從而進行自我修煉提升自己。醫療服務的主體是醫務人員,客體是患者,載體是醫院。三者間各自都存在著種種聯系,是整個醫療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倡導醫院人文精神不僅要以病人為中心,解除患者的生理病痛、心理困惑,還要重視以員工為中心,從內心深處促使醫護人員產生自覺優質服務的動力。醫院人文精神的主要推動者是廣大醫務人員,建立和諧、積極向上的共同價值觀、行為規范準則,不僅能夠建立和諧的工作氛圍,還能在職工中產生向心力、凝聚力、發展力,醫院人文精神大力倡導能夠提高醫院文化的科學內涵,提升醫務人員自覺獻身醫療事業的決心。有了這一精神動力,各項醫院管理工作自然提升一個臺階從而有助于醫院發展。
任何種類人文精神的培養與建設都需要合適的土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從醫院角度出發
醫院人文精神的構建必須以患者和醫務工作者為基本出發點,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文精神構建的重點是人性化的診療過程,對健康和生命給予充分的尊重;以員工為中心的人文精神構建的重點是人性化的管理,充分調動醫生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使其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提高醫院管理的效能。
1、以病人為中心
(1)轉變診療模式,顧全病人身心
醫院已從簡單的生理醫學模式轉變到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因此醫療衛生服務必須從身體上的單方位診療轉變到心理、社會、身體的全方位地研究及治療。要把病人當作有尊嚴和感情的人而不是只看作是疾病的載體、醫療技術施與的對象。對于看病不看人、不與病人溝通,不對病人關懷的醫療行為應當及時糾正,醫務工作者要切實從病人角度出發,時刻關心病人的感受,不僅要為病人解決病痛,更應該注重對待病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通過對病人的同情、關心、安慰等,給予病人情感的關照。醫務人員要盡量體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難,尊重患者的想法,耐心打消患者的顧慮,努力讓患者獲得身體和心理的健康與安慰。
(2)破除經濟指標,消滅商業意識
雖然現在是市場經濟,但是醫療服務是治病救人的特殊行業,特別是公立醫院,醫患關系不應該被當作是易關系。醫院不應該把病人看作消費的主體,把治療看成多賺錢的機會。醫院要改變各個科室以經濟效益為指標的考評模式才能從本質上轉變對患者的態度。患者在醫院就醫過程中是被動消費,一切都在醫生引導下進行,冷漠的商業意識會使醫生開大處方大檢查,同時是醫療腐敗和“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源之一,也是醫患關系緊張的焦點。
(3)強化服務意識,加強跟蹤反饋
第一,要讓患者在就醫診療的全過程中時刻感受到尊重、關愛、公平與保護。第二,醫院環境要設計合理,考慮到不同患者的不同需要,符合生理和心理需要,從細節處體現人性化。可以制定細致周到的便民措施,讓病人感到熱情、放心與方便。第三,在治療檢查過程中應該根據病人情況為病人選擇最佳的方案、最優的價格。第四,要積極開展健康教育,使病人對所患疾病的知識有所了解,盡量減少信息不對稱,讓病人了解防治原理,從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策,也有助于理解醫生的做法。最后,加強院后跟蹤隨訪活動,根據病人情況以電話、信函、網絡、家訪等形式,了解病人真實情況,指導病人進行家庭康復。
2、以員工為主體
(1)培養主人翁意識
在醫院管理的日常事務中,要尊重員工的主人翁地位、民主權力和醫院事物的知情權利,能讓醫院職工全身心地融入醫院這個集體,能讓“共存共榮”的主人翁精神滲透到每個職工的日常工作中,提高醫院的凝聚力、向心力,穩定專業人才隊伍。
(2)完善培訓制度
醫生是終身學習的職業,提供完善的培訓機制有助于醫務工作者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與時俱進。培訓不僅指專業技能上的培訓,還應包括醫學倫理、人文精神、溝通流方面的培訓。也可以定期召開研討會,增進同事之間的流,培養協作意識。
(3)制定合理激勵措施
把工作責任、學習機會、晉升、成就感、榮譽感等激勵因素融入員工的工作之中,建立健全激勵制度。堅持以“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合理工資分配制度,使員工有所付出、就有所收獲。制定公開公正的晉升途徑,能者上,賢者勝,使員工有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符合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
(4)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醫院要做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為員工創造“自我實現”條件,努力創造“人盡其才”的工作環境和氛圍;把“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滲透到醫院管理中,使職工的人文精神在醫療服務中得到體現,努力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人生目標。
(二)從社會輿論角度出發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獲得消息的途徑更為寬廣,媒體的正確宣傳引導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現在有些媒體遺忘公正客觀報道的初衷,嘩眾取寵,只報道醫患糾紛凸顯事件來吸引人眼球,對于許多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優秀醫務工作者的報道卻少之又少。媒體具有社會輿論導向作用,為了重塑醫患信任,緩和醫患矛盾,媒體應當對醫務工作者先進事跡多進行報道,樹立醫務工作者正面形象。
[1]陳旭光.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藝術的意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田小榕.以人文精神撬動醫院管理[J].中國醫院院長.2006(14):9.
[3]王宜靜.新醫改條件下醫院人文精神構建的思考[J].中國醫院管理.2009(8):69-70.
[4]吳向紅.提高醫學人文素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江蘇衛生保健.2012(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