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
武漢理工大學哲學系湖北武漢430063
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的關系分析
黃月
武漢理工大學哲學系湖北武漢430063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關系本質上體現了史與論的統一。科學哲學強調對科學本性、理性結構、檢驗標準和形成要素等作“橫向”共時分析,科學史強調對科學發生、發展的自然進程和事件作“縱向”的歷時分析。本文將從兩者的概念、歷史演變、關系現狀以及相互作用等方面出發,深入探討二者的關系及相互作用,旨在形成較為系統的梳理性資料,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參考。
科技哲學;科學史;關系美國科學哲學家勞丹說:“只有當聯合起來研究時,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才會有意義。”相反,在科學史家當中普遍盛行的觀點,大致是說應該迅速地把“提出聯姻”的“哲學求婚者”打發走。這種情況表明,從科學史家的角度來看,在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這兩門學科之間是隔著一道鴻溝的。
科學史是指自然科學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主要理論。科學史用哲學社會科學的觀點、方法,把自然科學發展中的各個事實和現象、實驗室數據和理論的產生,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或階段加以分析;科學哲學指的是以科學為對象、對有關科學的諸方面作哲學分析的學科,是關于科學的哲學,把科學的整體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以科學的性質、特點、作用和發展的規律作為自己研究的內容,重點考察科學的哲學問題,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科學發展的內在機制等問題。
科學史是科學哲學的基礎,是科學哲學思想論斷之出的根本,科學的發展離不開人們對他的哲學思考;科學哲學是對科學發展的再探索、再發現、再認識。
首先,我們可以從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相關的發展歷史的簡要回顧中,分析這兩門學科之間關系的變化。
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史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啟蒙運動中出現的學科史。在這種學科史中,歷史的敘述和解釋是根據一種作為前提的認識論理論來構造的;到19世紀,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這兩門學科都變得更加繁榮。在科學史方面,上述的傳統被繼承下來并得以發揚。實際上,此期間許多有重要影響的學者都橫跨兩個領域,既是歷史學家又是哲學家。20世紀20年代,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出現了真正的分離,這與當時邏輯實證主義的興起和30年代以后發展成為邏輯經驗主義、并成為科學哲學的主流是分不開的。本質上而言,這種新的科學哲學在性質上變得與科學史無關。到50年代以后,在美國科學史家“職業化”的過程中,這些影響的效果開始逐漸體現出來,科學史家陣營開始確立了獨特的工作方式與評價標準。從此,科學史愈發遠離了科學哲學。到60年代初,科學哲學中相當有影響的歷史主義學派開始出現,從而使科學哲學家恢復了對科學史的關心。60年代以后,科學哲學中歷史主義學派在其科學哲學理論中強調科學史的重要性,但基本上是局限于科學哲學家陣營內部的活動;而科學史家對有關的科學哲學大多不屑一顧,甚至可用“反感”一詞來表征他們的態度。
關于科學史與科學哲學關系的現狀,本文擬從不同的科學哲學家和科學史研究者的論斷來進行說明。
波普在研究“牛頓的理論”與“伽利略理論”或“開普勒的理
論”的關系時,指出牛頓的理論遠非另外兩個理論的結合,他提出,邏輯的方法,不論是歸納的還是演繹的,都不能帶來從伽利略或開普勒的理論向牛頓的動力學的飛躍。柯恩指出,我們不應假定科學哲學家是在撰寫具有歷史基礎的或是以歷史取向進行分析的歷史。拉卡托斯據其哲學理論做出了“歷史的合理重建”并非是真實的歷史的論斷。庫恩認為,那種要按哲學理論去“重建”歷史的做法,“可能會成為編造歷史的借口”。法拉第說,哲學家們傾向于對觀念、觀念的邏輯聯系及其邏輯推論感興趣,而這些觀念從何而來,它們是怎樣地發展,以及怎樣為一些自稱是受了其影響人所解釋,對這些問題哲學家們似乎就不感興趣了。可以看出,科學史家不承認科學哲學家所撰寫的“科學史”,主要理由在于:(1)哲學家由于缺乏歷史的訓練,不能按歷史學家的專業標準的要求處理史料;(2)哲學家撰寫歷史的出發點、目的、工作方式、研究的重點問題等等諸多方面均與歷史學家大不相同,因此,寫出的歷史自然也就不符合歷史學家們的標準。正像反對科學哲學與科學史有親密關系的哲學家吉爾所承認的那樣,“對探索過程的關注并不使人自動地變成歷史學家。”
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的關系十分復雜,下文將根據普遍存在的科學史家對科學哲學的漠視和排斥現象,重點分析科學哲學對科學史的作用。
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存在一致關系,本質上體現了史與論的統一,也就是邏輯的與歷史的相一致。二者分別從邏輯的和歷史的角度對科學的本質和規律進行了考察和描述,因此只有把“邏輯的”與“歷史的”方法統一起來,科學哲學對科學動態模式的研究才可以拋開歷史的細節而抓住主流,拋開偶然而抓住必然,拋開曲折偏差而抓住基本方向,在比較“純粹的狀態”中把握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又充分注意到偶然事件對歷史的影響。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方法告訴我們——歷史的起點就是邏輯的起點,歷史的進程就是邏輯的進程,邏輯是歷史的修正,歷史具有天然的邏輯合理性。歷史的東西包含邏輯的東西,邏輯是歷史的必然性,所以科學哲學存在于科學史中,并與其保持的一致性。
“科學哲學”作為二者矛盾中的主導,處于驅動、活力和引導地位,為科學史研究提供認識模式和方法論指導;科學史在矛盾中,作為基礎的一方處于基質、載體或本底的地位,它是各種作用和活動的物質性的、實體性的前提,科學史有助于填補科學哲學家與科學本身之間的空缺,為其所提出的問題提供根據和判據。
理論來源于實踐,首先是科學史的實踐。科學哲學研究必須立足于了解科學史,離開了科學史,科學哲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托馬斯·庫恩在《必要的張力》中,這樣評述科學史的作用,“歷史對于科學哲學家、也許還有認識論家的關系,超出了作為給現成觀點提供事例的源泉那種傳統作用”。
[1]伊·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M].蘭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黃月(1988.8—),女,漢族,湖北宜昌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科技文化和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