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
大學游泳運動員有氧訓練相關問題的探討
于 洋
【摘 要】游泳是當前受到大家普遍喜愛的運動項目,同時也是現代運動會重要的項目之一。對于大學階段的游泳訓練,把游泳運動員按照年齡來分組進行訓練和比賽,可以有效提高游泳運動水平。游泳是技能驅動的周期性運動項目,能量代謝是技術發揮和使用的重要基礎,因此需要在訓練過程中合理使用的有氧訓練和專項訓練,以此來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更好地提高游泳運動員的速度。
【關鍵詞】大學 游泳運動員 有氧訓練 方法
游泳作為一項技能性活動,現代游泳訓練無論是實踐還是技術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大學游泳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需要與身體特征有效的結合,主要以有氧訓練為主,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專項能力。
(一)有氧訓練概念
有氧訓練作為一種訓練手段或是訓練過程,主要是以提高機體有氧代謝為主,特別是在游泳訓練過程中,由于機體需要長時間的處于運動狀態,需要肌肉保持充足的能量供應,而肌肉收縮過程中所需要的能源物質只有在糖和脂肪氧化過程中才能大量合成。因此利用有氧訓練來提高運動過程中有氧代謝過程的有效性,充分的調動起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質來為游泳過程中提供充足的能量供應,以便于有效的提高運動員有氧能力水平,這樣運動員的整體能力才能更為突出[1]。
(二)有氧訓練的重要性
游泳運動屬于一項速度耐力性的競賽項目,不僅具有強度大及持續時間長的特點,而且比賽過程中競爭也十分激烈,需要運動員具有較強的心血管系統機能。因此在游泳訓練過程中需要通過有氧訓練來有效地提高運動員的心血管系統機能水平。游泳項目中最短的比賽距離為50米,大概需要20秒左右才能完成。由于人體內ATP儲量較少,在游泳比賽中無法提供肌肉活動時對能量來源的要求,這就需要借助其他的物質來分解乳酸后產生能量再合成ATP。而在無氧代謝供能中,血液中會有極高水平的乳酸出現,在乳酸積累過程中會對肌肉收縮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增加疲勞率,影響游泳的速度。通過有氧訓練能夠有效地提高人體消除乳酸的能力,使人體乳酸濃度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對于游泳運動員來講,只有在進行了大量的有氧耐力訓練后,才能開始高質量無氧耐力訓練[2]。
大學生游泳運動員多數處于青少年時期,在這階段通過強調有氧訓練,能夠為以后適應無氧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通過系統的有氧訓練后,會對運動員以后各種距離項目上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運動員的潛能。
在游泳項目比賽中,很大一部分運動員的失敗都是由于其技術較差,運動員對游泳技術動作的掌握直接關系到運動員的成績。大學生游泳運動員在訓練初期,需要對各項技術要點進行準確掌握,采用有氧訓練法,使訓練中保持穩定的速度,通過在一定的游速下長時間的對技術進行運用,能夠更好地實現對技術的鞏固和改進,及時發現技術上的不足之處,并加以糾正。
大學生處于青少年發育期,不僅血管具有較好的彈性,而且體內血量也高于成人,在這個階段,對發展機體有氧供應能力及增加專項肌肉力量都十分有利,因此通過有氧訓練,能夠進一步提高運動員的有氧能力及提高運動員各器官的功能,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高強度的訓練和比賽,為速度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持續訓練法
在當前大學生游泳運動員有氧訓練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即是持續訓練法,而且效果也十分明顯。持續訓練法通過高強度及長時間的訓練,來有效地提高運動員的身體機能。在采用持續訓練法對大學游泳運動員進行訓練時,往往會科學對運動員的訓練時間進行運算,在確保運動員身體機能全面提升的基礎上,不會在訓練過程中對運動員肌肉及器官帶來不必要的損害。一般的訓練會控制在30min-60min,這樣既能有效提高運動強度,還能使運動員得到間歇性休息,從而保證其整體運動能力有效提高。隨著運動員能力的提高,這種高強度的訓練時間也會加長,但最多不會超過120min。在這樣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之下,運動員的心臟功能和血液輸送能力都會增強,肌肉含氧量也會隨之增加。
(二)間歇訓練法
間歇訓練法主要以間歇性訓練為其主要特點,通過對人體機能進行重復性刺激,以此來提高游泳運動員的速度,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避免高強度訓練下可能會對青少年運動員身體帶來的損害,而且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利用間歇訓練對大學生游泳運動員進行有氧訓練時,嚴格限制訓練時間和強度,在確保運動員身體機能提升的基礎上,能夠有效的提高運動員的心臟功能,促進肌肉含氧量的增加,從而達到提高游泳速度的目的。
大學生游泳運動員有氧訓練需要有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有效地提高運動員有氧耐力負荷,能夠正確控制技術。同時大學生運動員處于自身的年齡特點,在進行有氧訓練時不宜過于集中,時間也不宜過長,需要與其他訓練交替進行,以引來有效地提高大學生游泳運動員的技術水平,確保其游泳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艷.氧訓練對提高游泳運動員速度的作用[J].游泳季刊,2012(05)15.
[2]張斌.淺析有氧訓練對提高游泳運動員速度的作用[J].經營管理者,2014(01)05.
作者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體育部)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2c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