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壤重污染修復標準填補空白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我國主要的環境問題,已經對食物安全和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5月31日,國務院下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全國各地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指明了方向。而在此之前,湖南省率先出臺了地方性標準《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標準》,填補了地方在執行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方面的標準空白。
《標準》規定了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指標、限值和監測方法,適用于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效果評價、驗收。其中,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pH值范圍為6.0-9.0,還規定了居住用地、商業用地和工業工地總鉛、總砷、總鎘、總汞等十余項污染物的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總量標準。
《標準》指出,在修復目標場地邊界半徑2000m范圍內存在飲用水源地、集中地下水開采區、涉水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等水環境敏感點,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浸出濃度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Ⅲ類標準,除此之外執行Ⅳ類標準。
目前,國內污染場地管理條例和技術標準體系不完善,污染場地調查評估依據《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HJ25.3-2014)來計算土壤的風險值和修復值,由于風險評估過程的復雜性和結果的非唯一性,導致《技術導則》在一些地方難以操作。污染場地修復工作難以有序規范推進,也難以確保土壤修復工程效果。湖南省作為環境保護部確定的污染場地修復管理試點省份之一,制定出臺《標準》,用于指導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工作,為推進湖南土壤污染修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因此,湖南標準的制定對全國在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將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另外,此次的新標準,還提出了明確的修復標準限值,并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土壤重金屬治理分層控制目標參考限值的理念,同時,新標準還突出了重金屬污染的地域特性,明確提出地區內典型重金屬污染物的修復標準。
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