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用法律解放道德
在法國很少有為座位爭吵的現象,年輕人給老人讓座,顯示的是教養。如果沒有注意到或不讓,老弱病殘者往往會主動要求讓座,其他乘客也會上前幫忙。人們都愿意表現出有教養、有道德的紳士風范。
在座位固定的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上,大家必須按票就座。國內討論的購買座席者給購買站票的老人讓座的情況,在法國不會發生,因為高速火車上所有乘客都有座席。硬要買了坐票的乘客讓出座位難以想象,是侵權行為。
不僅座位問題,財產糾紛在中國也往往夾雜道德指責。巴黎一名律師說,不管是親戚間還是朋友、合作伙伴間,財產糾紛在法國一律依照法律解決,人們幾乎不用道德來說事兒。他表示,拿破侖法典對財產的繼承、分割、分配等有詳盡的規定,這方面的執法很嚴,法庭說了算。
法國司法部一名官員說,如果沒有嚴密的法律與嚴格執法,不道德的行為就會泛濫。他舉例說,遇到他人發生意外而不施救、不報警,要受到懲處,法國刑法規定“見他人處于危境而不施援手”構成犯罪,這確保了良好道德行為出現。諸如汽車保險法、普遍人身保險法等,將人與人之間的糾紛放在社會層次去解決:不小心撞到老人,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醫生醫治病人發生意外,醫生保險負責。這樣就將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沖突消弭了。至于偷搶、貪污、生產與銷售假貨,就更不是道德問題,而是違法犯罪問題。上述司法部官員表示,在這些事情上討論道德沒有意義,關鍵是健全有關法律,同時嚴格執法。
法國社會很少見到討論道德問題,卻常常討論司法公正與效率等問題,這表明社會乃至民眾看重法治與法律遠遠高于抽象的道德討論。
(豐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