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雙流區新村建設“五自主”“五轉變”
地方工作交流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委政策研究室 區委深改辦
是否參與自主選,實現群眾由“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轉變
實地觀摩,讓新村好處入“眼”。以戶為單位推選群眾代表,分批組織到崇州、蒲江新村實地“看”,并組織村民圍繞“建不建”進行討論,把決策權交給群眾,建立群眾“說了算”的機制。
創新宣傳,讓建設政策入“心”。深入宣傳新村建設規定,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給群眾,做到讓家家戶戶一開始就明情況、釋疑慮。規范程序,讓自主權利入“手”。在充分知曉的基礎上,有參與意向的群眾以戶為單位向項目合作社遞交書面申請、上交原舊房經確權的土地證及房產證、繳納“項目保證金”,真正讓群眾自己做主。
實施方案自主議,實現群眾由“全包辦”到“聚民智”的轉變
組建市場主體,工程建設自己“操盤”。由村(社區)組織參與農戶以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資金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構建起群眾互助自主建新村工作機制。充分發揚民主,實施方案自己“議定”。將“四態合一”“小組微生”理念要求作為方案設計的基本遵循,通過召開項目理事會、群眾代表會以及聘請設計規劃公司,討論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量身制定實施方案。突出產村相融,產業發展自己“規劃”。支持群眾因地制宜確定產業發展方向,鼓勵創新“專合組織+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致力實現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專業化服務和市場化營銷,構建起新村帶產業、產業促新村的格局。
資金安排自主定,實現群眾由“等靠要”到“我負責”的轉變
做好財務公開,群眾監督嚴管。專設新村建設潔高效使用。盤活土地資源,自主融資開源。由土地股份合作社作為貸款主體,將入股農戶手中的宅基地“小證”整體打包,換成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大證”,以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作抵押申請貸款。用好政策資源,整合打捆扶持。除采取抵押貸款等方式融資外,注重集成財政配套資金,積極整合專項涉農資金,同時區財政設立“雙1萬”獎勵政策,即新村建設農房外觀風貌補貼和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補貼(1萬元/人)。
建設質量自主督,實現群眾由“看熱鬧”到“看門道”的轉變
選優“三支隊伍”,工程質量群眾把關。在工資金賬戶,實行賬、卡、密分開管理,建立資金使用情況臺賬,并由群眾代表組成民主理財小組,對資金使用情況負責全面全程監督,確保項目資金廉程招標上,公開確定建設施工單位。在質量監督上,對建筑材料、工程質量和施工進度的全程監督。在工程驗收上,開展新村建設滿意度測評,確保項目
■ 成都市雙流區按照“1+5”新村建設行動計劃,重點針對過去建設中存在政府“大包大攬”、群眾“等靠要”的情況,圍繞“五個自主”“五個轉變”思路,以群眾真參與、真做主、真受益為目標,走出了一條組織引領、群眾主體、建管并重的新村建設實踐路徑。建設群眾滿意。完善“三級網絡”,過程監督群眾參與。
建好新村自主管,實現群眾由“不關心”到“廣參與”的轉變
建成前宣傳引導。提前讓入住群眾從心理上和文明習慣上進城。入住前提前介入。在村民中自覺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共識。入住后持續鞏固。指導完善“1+3+1+N”自治組織架構,構建小區黨組織領導、議事會決策、管委會執行、監委會監督的多元治理格局。
(注:原文3287字,已收入中國政務信息網·地方領導文庫,投稿郵箱: bjb@ccgov.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