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孝彥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 山東東營 257000
談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獨立學院的職業性
田孝彥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 山東東營 257000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高等教育要克服以前過分的學術性偏向,強調和發展其職業性。作為高等教育有機組成部分的獨立學院,要在學術性基礎上彰顯職業性價值取向,堅持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順應學生職業傾向追求,承擔為區域經濟社會服務的使命,以其貼近實際、服務社會和鮮明地域性的獨特優勢,在高等教育發展體系中分得一杯羹。
高等教育;大眾化;獨立學院;職業性
高等教育按其發展階段可分為精英型、大眾型和普及型高等教育。根據馬丁·特羅的理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為精英教育階段,15%—50%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50%以上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指當年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歲人口的比率)。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初步進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階段。此后,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逐年提高,根據我國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3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1900多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7%;2005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超過23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2012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332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2014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55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7.5%;2015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64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0%。按照國際口徑,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中期階段,高等教育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勞動者成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
學術性和職業性是高等教育的兩種基本屬性。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的解釋,學術性是指高等教育以理論研究與知識創造為中心,通過理論知識的傳播與研究方法的傳承,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專業理論研究性工作的能力,并承擔著知識創造和知識生產的社會責任;而職業性則是指以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專業應用性、技術性實際工作的能力為目標,推動知識向生產力轉化。學者田建榮認為,“學術性”是對高等教育中理性、學術與知識等目標追求的一種傾向,其價值取向著重于增進人類科學文化知識,進行高深學術研究,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學術性工作的能力;而“職業性”則是對高等教育職業功能偏好的一種傾向,其價值取向著重在于為滿足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專業實際工作的能力。上述兩種觀點基本一致,從不同側面描述了高等教育兩種基本屬性的特點。一般而言,學術性與職業性相互融合、協調發展是高等教育的理想狀態,但從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來看,其學術性與職業性難以實現有機結合,“通常是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以強調或發展其中一個方面為主,而同時又要為另一方面今后的發展留下余地;等到在另一時期、另一條件下,當所強調和發展的方面已達到一定水平或已到了問題重重、弊端明顯時(也就是強調和發展另一方面的時機已成熟,條件已具備時),再來強調或發展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職業性應該得到強調和發展,理由如下:
一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眾周所知,大眾化階段的高等教育主要是為社會培養普通勞動者。我國高等教育自2002年進入了大眾化階段以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至201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到了765萬人,如此龐大的高校畢業生群體,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將是極少數,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理應以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優勢,受到各行業的青睞。然而,由于受精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普通高校普遍重學術輕技術、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就業市場供求結構不匹配,結構性矛盾突出,畢業生的人才素質結構不能滿足產業結構對人才的需求,導致大學生就不了業,企業招不到人。因此,“以職業取向來重塑后現代時期大學的辦學理念、改革現代大學本科專業教育制度乃至課程結構”,是高等教育無法回避的選擇。
二是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之談。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60年代進入大眾化階段,大量發展的是應用性、職業性的高等教育,以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性作為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反映了現代知識經濟社會的客觀要求。高等教育在向大眾化及普及化邁進的過程中,不少國家都積極探索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強化高等教育的職業性,逐步摒棄了只為少數英才提供文科性質的非職業性教育的傳統觀念,樹立了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從業人員的職業教育觀念。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依托人才資源,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結構調整更需要人才支撐,從教育過程看,高等教育具有終結性的特點,必須強化高等教育的職業性,培養滿足經濟社會需求的合格勞動者。
三是滿足學生求學動機的多元化需求。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原本不可能升學的學生進入了大學,學生群體日趨多樣化,學生求學動機呈現多元化,大量學生上大學是為了謀得一個好出路,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正如美國教育家布魯貝克所言,“人們把高等教育看作是使個人生活(從一般意義上說)及為某種職業和專業(從特殊意義上說)作好準備的一種機會?!睂嶋H上,當科學研究成為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時,高等教育的學術性追求,恰好與高等教育的職業性趨于一體,由此推論,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成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
因此,強化職業性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要增強“為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就要滿足絕大部分學生能就業、就好業的需求,把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質量和長期職業發展能力,作為評價辦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因此,高等學校的辦學定位、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等,都應體現職業屬性,滿足大部分學生職業傾向的追求。
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教育部令第26號))。獨立學院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必須在堅持“優質、獨立、民辦”的前提下,把高等教育的職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培養定位和服務面向,深度融入地方建設與發展,以為當地人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為宗旨,克服目標的“高大全”,克服與母體高校的同質同構現象,堅持職業教育導向,培養市場急需的人才,以其貼近實際、服務社會和鮮明地域性的獨特優勢,確保獨立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一)獨立學院要堅持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
獨立學院從誕生之日起,就在巨大的生存和發展的壓力面前,選擇了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差異化人才培養目標,將自己的辦學類型定位為應用技術型,體現了獨立學院在高等教育職業屬性上與其他類型高校的不同特點。作為應用技術型高校的獨立學院,在辦學思路上,要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依托,走“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錯位發展”之路;在服務面向上,要堅持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主動融入學校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人才培養上,要以知識應用的能力培養為重心,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的目標要求,努力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職業方向意識;在教師隊伍建設上,要突出教師的企業和工程經驗,培養適應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要求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在科學研究上,重點圍繞區域、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企業產品開發和技術提升,開展應用型研究;在教學方式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項目教學、現場教學等教學方式,強調結合真實的探究活動與技術經驗開展教學,重點提高學生面向工作場景,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適應職業變動的能力,等等。獨立學院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己任,以為學生將來從事社會工作做好準備為追求,既是其職業屬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增強學生企業適應能力、社會需求本領和社會競爭力的現實需要。
(二)獨立學院要順應學生職業傾向追求
獨立學院的生源基本屬于最后一批本科,學生入學分數相對較低,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效率相對低下,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源質量偏低。但這些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興趣愛好比較廣泛,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求新求異意識也比較強。按照國家有關民辦高校招生收費的政策規定,獨立學院根據辦學成本收取學費,學費相對比較高。通過高學費進入獨立學院的學生,他們絕大部分上大學的目的性比較明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不是想成為學術探究者,更多的是把接受高等教育與良好的就業機會、未來職業生活、個人收益結合在一起,希望通過高付出獲得高回報。英國經濟學家布勞格(M.Blaug)曾經指出:“人們把有限的積蓄,甚至不惜舉債籌款來支付教育費用,不過是為了能夠在將來獲得金錢和非金錢的回報?!憋@然,這種回報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能否順利地實現就業。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特別是非研究型大學,其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都是適應社會就業要求的,如果培養的學生不能就業就意味著辦學失敗?!弊鳛楠毩W院,就要彰顯高等教育的職業屬性,從高等教育為人民服好務的高度,充分發揮學生創新意識強、動手能力強的特點,按照社會就業的需求狀況確定自身的發展,適應企業行業對人才的要求,培養“實基礎、強能力、高素質、能設計、會管理、適應廣、后勁足”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增強學生從事專業實際工作的職業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既滿足學生強烈的職業追求愿望,又為社會培養大批合格勞動力。
(三)獨立學院要承擔為區域經濟社會服務的使命
教育部在《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應主要面向地方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努力創造條件加快發展社會和人力資源市場急需的短線專業?!豹毩W院本身就是依托地方經濟社會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一般建在非省會城市的地級市,遠離經濟政治中心,往往是所在地級市唯一的高校,其生源本地居多,就業本地為主,有很強的地域性,承擔著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使命。因此,獨立學院絕不能成為原母體高校的復制品,要立足區域經濟和當地的支柱產業,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要主動融入區域發展方式轉型、經濟結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根據社會和人才市場的需求,科學設置專業,靈活調整專業,積極創建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向、適合區域發展需求的新型專業,依據區域和經濟文化特點,適時調整傳統專業發展方向,培養社會和人力資源市場急需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在彰顯職業性的辦學過程中,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的高等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使命。
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已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共識,獨立學院更應認清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趨勢和自身的特點,目前要在學術性基礎上強化自身的職業性價值取向,堅持應用技術型高校定位,以服務社會、服務學生為宗旨,根據經濟社會需求和人力資源市場要求,以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驅動教學改革,積極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全力構建職業教育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變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弱的問題,提升學生服務區域創新發展的能力,為區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區域行業企業技術進步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1]潘懋元,左崇良.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與實踐的反思[J].攀登(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5(02):138-144.
[2]成黎明,姚利民.論初級大眾化階段的中國高等教育[J].航海教育研究,2004(03):13-16.
[3]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7.
[4]田建榮.關于高等教育學術性、職業性問題的思考[J].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03):55-59.
[5]王偉廉.“兩難問題”與高等教育思想轉變[J].高等教育研究,1999(2):21-22.
[6]閻光才.現代大學的人文關懷與本科教育的職業取向——由廟堂、象牙塔到普通人的家園[J].復旦教育論壇,2003(5):57-61.
[7]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中國高教研究,2000(01):9-11.
[8]謝作栩.論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職業性、多樣性和民營性特征[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02):61-67.
[9][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69.
[10] 趙秀紅.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發布指導意見,引導部分地方高校轉向“應用型”[N].中國教育報,2015-11-17(1).
[11]高芳.高等教育與社會就業關系的轉型及應對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3):29-32.
[12]孫占利.高等教育與社會就業的良性互動研究[J].文教資料,2014(14):98-99.
本文為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2016年高等教育研究重點研究課題“職業教育導向的獨立學院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立項號:GJ201603)階段性成果。
田孝彥(1965—),男,山東淄博桓臺人,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