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黨內政治生活”?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克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山頭主義等各種錯誤傾向的基礎之上,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正確主張,逐步建立起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規范。歸納起來,主要包括:(1)提出“黨內生活政治化與科學化”主張,認為對黨員進行充分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是黨內生活政治化的基礎和前提,掌握馬列主義的正確方法并重視調查研究是黨內生活政治化的重要條件,進行正確的批評是黨內生活政治化的重要保證。(2)提出“黨內生活民主化”主張,認為黨員積極性的發揮有賴于黨內生活的民主化,擴大黨內民主是使黨在偉大斗爭中生動活躍、勝任愉快、生長新的力量的重要武器。(3)提出黨內生活必須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認為民主集中制的首要原則是“四個服從”,闡述了“民主基礎上的集中”與“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基本內涵,并載入黨章。(4)確立“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目的是為了“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樣兩個目的”。(5)確立了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主張把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開展正確的而不是歪曲的、認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評和自我批評。這五條主張與原則,實際上已經包含了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內容。
進入新時期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汲取以往經驗、總結“文革”教訓的基礎上,對開展黨內政治生活進行了新的認識、探索與完善。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討論通過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對黨內政治生活方面作了十二條規定,主要包括堅持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堅持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專斷,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堅持黨性、根絕派性,講真話、言行一致,發揚黨內民主、正確對待不同意見,保障黨員的權利不受侵犯,選舉要充分體現選舉人的意志,同錯誤傾向和壞人壞事作斗爭,正確對待犯錯誤的同志,接受黨和群眾的監督、不準搞特權,努力學習、做到又紅又專等。《準則》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什么是黨內政治生活”“如何準確地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等基本規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戰略,深刻闡述為什么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如何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等基本理論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圍繞堅持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群眾路線,堅持和完
“左”傾思想的日益增長,個人專斷作風開始抬頭,黨內政治生活出現了民主集中制被削弱的不健康傾向。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在深刻反思歷史教訓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撥亂反正,開始推動和探索黨內政治生活正常化、民主化、制度化、規范化。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正式采用“黨內政治生活”概念,這成為黨史上首個全面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黨規。《準則》不僅明確規定了黨內政治生活必須遵循的十二條原則,還特別重申了黨內政治生活的許多優良傳統,如“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不得采取“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辦法,為從根本上改變黨內政治生活狀況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1982年十二大黨章總綱明確提出“黨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確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原則問題上進行思想斗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這一提法為此后歷屆黨章所沿用,“黨內政治生活”的提法也隨之成為黨內正式文件的規范化表述。善民主集中制、嚴格黨的組織生活等重點內容,集中解決好突出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必須做到“五個要”:第一,要固本培元,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第二,要激濁揚清,堅持激濁和揚清兩手抓;第三,要立規明矩,把紀律規矩立起來、嚴起來;第四,要以上率下,對黨絕對忠誠,模范遵守黨章;第五,要繼承創新,傳承和發揚黨內政治生活優良傳統,同時立足新的實踐,不斷進行改進和創新。這些新的要求、原則及其思想,極大地豐富了“黨內政治生活”的內涵。
盡管我們黨沒有給“黨內政治生活”下明確的定義,但是從“黨內政治生活”概念的提出到“若干準則”,再到近三十年來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黨內政治生活”作為一個重大命題,其內涵與外延已經大大地擴展。從其廣義上來看,黨內政治生活是指黨內的全部政治活動,包括黨內組織運行體系、黨內思想文化、黨內政治關系、黨內法規制度、黨內領導決策程序以及黨的組織上級與下級、黨組織內部、黨組織與黨員、黨員與黨員相互關系等。從狹義上來看,黨內政治生活關系是指以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民主集中制、嚴明黨的紀律等為基本規范,以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與廉政建設為主要內容,黨組織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以及黨員自我教育、黨性鍛煉的正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