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廣明
?
嚴中容錯
◎文/艾廣明
領導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是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標志,是事業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針對當前出現的一些干部為官不為的心態和畏懼犯錯誤的心理,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制定了一些制度、規定,努力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探索從嚴管理干部的同時,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容錯和嚴守法紀有沖突嗎?一些思想認識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有些概念和說法看來簡單,似乎不言自明,但人們理解中分歧很大。嚴與寬,僅僅從字面意義理解,就應用到具體問題的分析判斷上,你說是嚴,他說是寬,結論可能五花八門,莫衷一是。從嚴治黨,從嚴教育管理干部的嚴,是有明確含義和原則規定的,不應該字面地、望文生義地理解。有的干部涉嫌嚴重違法違紀,接受組織調查。消息公布,有人聽了義憤填膺,表達過激的言論,提出近乎嚴酷的處理要求。這樣的情緒化主張,并不能作為處理干部的依據。從嚴執紀執法,主要是指法紀要有嚴格的規定,對人的處理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紀為準繩,處罰要適當。不姑息、不遷就是從嚴;不擴大、不任意加重處理也是從嚴。經過法定程序制定的法紀,本身就體現著尊重公民權利、黨員權利的精神。古代曾有以言代法,濫施刑罰的嚴刑峻法年代,黨的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左”傾錯誤。與這類所謂“嚴”相比,我們現在講的嚴,本身就有懲處適度,保護受處分者正當權益的含義。除了極少數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必須依法處以極刑,絕大多數人還是被寄望于痛改前非,從這個意義上說,嚴中也蘊含著寬容。從嚴用來概括重大的工作方略,有著豐富的內涵,并非處理越重就越符合從嚴的要求。探討容錯問題應該注意,不要離開法治精神,不要離開從嚴執紀執法去尋找寬容,而應該在法治的正義和科學精神光照下探尋容錯,在寬嚴的互相滲透中認識容錯。
容錯,通俗解釋為對錯誤容納,對犯錯者寬容,這個思想觀點有古今中外思想文化淵源。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規律,往往需要一個過程,出現錯覺和錯誤認識是正常的。科學實驗一試就成功的例子極為罕見,反復試錯,若干次失敗,才獲得成功。不允許試錯,也就等于不允許實驗。就人的品質作風來說,說話辦事主觀上可以控制,絲毫不犯錯誤理論上講有可能,但又有幾個人真能做到!言語行為白璧無瑕當然好,有點瑕疵也屬人之常情。“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錯誤雖然令人不喜歡,卻總是不離左右。有的人對自己要求嚴厲,近乎苛刻,還是屢屢有錯。不簡單地拒絕出錯,而把容錯與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嚴以律己的思想情操結合起來,容錯就有機地統一到干事創業和人生修養的進程中。
容錯的范疇較早地用在自然科學上,講一個設備在出現偶然的或人為的故障時,有自我保護、積極修正的能力。現在使用電腦、手機,經常出現錯誤操作,有的兒童拿到手瞎鼓搗一通,這些設備都有一定容錯的能力,不至于因為某些操作失誤而導致功能報廢。容錯用在社會人生中,也應該引申出這個含義。事業要能容納一定的錯誤和過失,人格修養也要容得了有所偏離而又修正。但社會人生又不是什么錯都能容。應該容的錯是努力工作中的錯,積極探索中的錯;有責任心,努力做事出現的錯。對個人來說,自我要求要更嚴格,兢兢業業不出錯,謹言慎行不犯錯。有點錯也不至于從根本上貽誤事業,也不會令自己一敗涂地。可寬容對待的錯誤一般是可以彌補,可以糾正的。應該嚴格限定容錯,不應籠統地講寬容,要求法紀“松綁”。
法紀的規定體現著寬嚴適度,是容錯的基本根據,執法執紀對于容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定,可能涉及千萬個事實與之對照,要掌握規定的具體內容、含義,也要理解法紀的基本精神。現在很多地區探討容錯的機制、措施,主流是探討在從嚴要求和管理干部時,保護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鼓勵干部積極作為。容錯的根本是增強執法執紀的科學性,嚴格掌握違紀違法的界限。干部怕犯錯而不干事、少干事,是不稱職的,怕犯錯誤也未必就能真的不犯錯誤。干部面臨的問題繁多,壓力重重,很多情形下千方百計地努力,尚且成事不易;而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無所作為,倒可能鑄成大錯。對干部所犯錯誤,應該放在工作的環境中去理解,看哪些錯誤應該容許,鼓勵糾錯,繼續探索,更加努力;哪些行為應該嚴肅查處,決不姑息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