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堂
?
別讓“眼高手低”阻礙成長
◎文/王玉堂
近日再次捧讀習近平同志的《擺脫貧困》一書,深為書中那些極富創見性的戰略思想、極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論和極富針對性的實踐觀點所吸引。尤其是書中《從政雜談·青年干部四忌》這篇短文,字字句句,飽含真情,富有哲理,讓人過目難忘。他在文中告誡青年干部:“要有一種老實的態度,甘做最普通的事,樂于扮演拾遺補缺、跑龍套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積累經驗,逐步獲得社會的承認,在平凡的工作中獲得不平凡的成就”,切忌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語出清·陳確《與吳仲木書》:“譬操觚家一味研窮休理,不輕下筆,終是眼高手生,鮮能入彀。”通常是指要求的標準很高,但實際上自己做不到。青年干部年富力強,思想活躍,視野開闊,理論功底厚實,知識水平較高,有理想、有抱負、有做好工作的強烈愿望,這是其他年齡段的干部無法比擬的優點、優勢和優越之處。也正因為年輕,經驗不足、磨煉不足,工作起來往往心浮氣躁,大事做不好,小事不屑做,這是一種典型的眼高手低“綜合征”;眼高手低是青年干部成長進步路上的一大障礙,久而久之會導致一事無成。
青年干部代表著黨和國家的未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為青年干部,不僅要有當將軍的志向,更要有一個好士兵的擔當。要甘當配角、甘居人后、甘為人梯,無論所從事的工作多么瑣碎細小、多么枯燥乏味、多么不引人關注,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每一項工作都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人民的檢驗和歷史的檢驗。
青年干部做事,必須在戰略上胸懷大局、志存高遠、勇于進取,在戰術上則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久久為功;不僅需要“懸梁刺股、秉燭達旦”的勤奮與努力,更需要“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執著與耐心。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從1969年開始,經過反復多次的實驗和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終于在1971年10月4日,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后來被命名為“青蒿素”的無色結晶體。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復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從1969年著手研究到2015年喜獲“諾獎”,前后是46年的漫長歷程。這需要一種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更需要一種把基礎打牢、把小事做好的認真和專注。
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教育家梁思成曾經說過:“學什么都要眼高手高。”眼高是一種境界、一種標準、一種內在的潛能,體現的是一種認識、思維能力;手高是一種踏實做事的態度、一種勤勉務實的作風、一種事不拒細小的認真,體現的是一種行動、落實能力。眼高是手高的前提,手高是眼高的體現;眼低手高的人格局小,眼高手低的人成事難。青年干部必須要有“泰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的豁達心態,從點滴做起、從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以至千里,在平凡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業績,從而獲得認可、贏得信任、博得尊重。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