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華
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312088
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以紹興市為例
周鳳華
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312088
農村金融服務是三農工作的一部分,發展完善農村金融對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意義深遠。本文主要以紹興市為例,探索農村金融在發展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然后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農村金融;問題;對策
2015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三農工作目標:農業要強、農民要富、農村要美。在具體的工作指示中,對推進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中要求積極探索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做好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貸款試點工作。鼓勵開展“三農”融資擔保業務,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完善銀擔合作機制。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債券。紹興是浙江11個地級市中的一個,也是浙江四大經濟支柱中的其中一個。紹興下轄的行政區有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諸暨市、嵊州市、新昌縣。每個地區農產品資源發展都各有特色,農村金融的發展也參差不齊。
農村金融服務是指在縣及縣以下地區提供存款、貸款、匯兌、保險、期貨、證券等各種金融服務的總稱。金融服務的需求主要由農戶、農村企業、公共項目主體(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公共產品)三大主體構成。當前,農村資金需求量較大,但農村缺乏資金,自身無法滿足需求。一段時間來,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在城市良好經濟發展環境的吸引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進行就業、創業。轉移到城市的農村勞動力在城市獲得的收益,通過郵寄、隨身攜帶等方式帶到農村,進而在農村金融機構進行儲蓄。農村金融機構通過購買國債、同業拆借、提交準備金等種種方式把資金又回流至城市,農村依然缺乏資金,無法承擔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等在內的投資。紹興市下轄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縣六個縣(市、區),全市總戶籍人口440.8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03.4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46.16%。紹興市是農業大市,金融支持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意義重大。
(一)涉農貸款總額在不斷提高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逐步重視,在貸款金額發放方面雖然和其他行業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涉農貸款總額每年還是呈現出上升的趨勢。2008年,浙江省全省的涉農貸款余額為1512.44億元,2009年,浙江省全省的涉農貸款余額提高到1843.66億元。從全省看,農戶貸款有貸款需求的也在不斷提升。從紹興市來看,因為紹興是農業大市,所以農戶的貸款需求也在不斷提升。
(二)涉農信貸品種不斷創新
針對農村一些特有的特點,金融機構積極開展涉農信貸品種的創新。特別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業銀行等“三農”服務主體也根據農戶貸款需求多樣化的特點,提供涵蓋了聯保貸款、農戶專業合作社貸款、興農貸款、農民創業貸款等多種信貸支農產品,為農戶的生產和創業提供所需要的資金和服務。紹興農業土地廣闊,經濟作物豐富,在嵊州和諸暨銀行和政府合作都進行了香榧園林的建設。銀行還和農村合作社合作,對農村合作社提供信貸幫助,例如對上虞合作社提供信貸支持,扶持葡萄、獼猴桃等產業。在紹興,還對農民購買有些農用機械例如大型收割機、翻土機等等提供了貸款幫助,貸款的品種也較多,使的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
(三) 金融環境不斷優化
隨著紹興新農村的建設,農村的金融環境也在不斷的優化。全市100多個鄉鎮一共有銀行網點近450個,其中,農村合作銀行、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的網點增速有為迅速,占到了所有銀行網點的80%以上。自助銀行也在迅速發展中,其中ATM機已有接近500臺。在諸暨有些發達的鄉鎮,例如大唐,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也已經開始興起,有些民間資金已經注入。
(一)農村金融抑制現象嚴重
在現在還是以追逐利潤目標為主的時代,雖然如前所述涉農貸款總額每年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是和其他行業相比,農村金融抑制現象仍然嚴重。而且要面對農業生產周期長、季節性因素影響大、收入不確定性高的風險,且在實際利率執行過程中,農戶極少能享受到優惠利率。正規金融機構普遍出現“惜貸”情況,使得農村經濟市場難以形成有效的金融供給,同時也會制約銀行信貸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使銀行資金無法真正用于農村農戶,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限制國家經濟政策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不能發揮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有些在農村的銀行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其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受到了產權不明晰、歷史遺留問題多、結算功能不完善等問題的牽絆,導致其在同行業競爭中劣勢地位明顯、資金等供需矛盾突出。
(二)高素質人才缺乏,配置不完善
涉農貸款的領域相對分散,涉農貸款的風險有不確定性,涉農貸款的貸款成本往往高于非農貸款,但是回報的收益卻小于其他行業。金融機構在以盈利為目的的情況下,一般都不愿意開發涉農貸款,所以從事涉農貸款的人才也相對缺乏,涉農貸款的相關配置也不夠完善。從行業來看,農村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缺乏對金融專業知識系統學習,以及業務系統專業培訓,并且缺乏對于農村實際的調查和思考,不能將農村實際和金融理論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從業人員固守成規,只是想滿足于固定的信貸業務,而在開發農村特色理財產品等方面捉襟見肘,農村金融機構創新不足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村鎮銀行成立的數量在增長,但大都基本各自一體,不成規模,在面對市場上不同對象的需求方面.其農村金融的供給在各項產品研發上成本偏高。現實生活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背景下.村鎮銀行將目光鎖定在大型銀行的客戶群體,卻提供不了相當的服務水平。
(三)農村金融體系不夠健全
隨著國有銀行和部分商業銀行出于對利益的追逐,在農村地區的逐一撤離,金融機構和營業網點逐漸減少,金融服務供需不足,農村金融業務相對萎縮。多數地方只剩下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仍在農村地區服務“三農”。特別是信用社撤銷以后,局部地區出現了金融網點空白,形成金融服務盲區,如嵊州通源、雅璜、竹溪和里南四個建制鄉均無金融網點,當地農戶連日常的存取款都無法辦理。這些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供應有限,難以滿足農戶對金融的需求,且通常情況下,為規避風險,正規金融機構的手續較繁瑣,貸款條件較嚴格,多數農戶無法進行快捷、便利的貸款,正規金融機構的“惜貸”使得農村民間借貸趨于活躍。但農村民間金融借貸利率高,不受市場政策調控,潛藏一定的金融風險。民間金融缺乏必要的規范和保護,給農村金融市場的規范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積極普及金融知識
在農村多數農民文化程度較低,還是比較傳統的老農民。很多農民對銀行的業務只停留在存錢取錢上。有些農民需要資金但不知道融資的渠道,對金融產品也不了解。所以要擴大農村的金融服務,必須增加金融機構的宣傳和服務,才能使得金融市場上的需求和供給平衡。需普及的金融知識包含支農惠農政策、借貸政策、理財產品的更新等。在對農民知識的普及上可能更需要努力和耐心,對與特定的用戶有時需要專門詳細的解說。農民是農村金融需求的主體,他們最切實了解農業生產、生活發展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只有有力的宣傳相關金融知識.農民們才能更好科學的做出決策,更好的享受金融服務。農村金融的宣傳和發展可以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突破口。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農民自愿組織起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被視為解決農業生產中小規模經營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每個省份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2004年《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頒布實施以來,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合作制度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浙江省是全國首批農民專業合作社試點省之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處于全國的前列。紹興農產品資源豐富,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也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金融服務的一個突破口。紹興的很多農產品,例如茶葉、香榧等都已經產業化,而這些產業化的背后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于此也能很好的推動落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農戶貸款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貼息等政策來引導農村金融的趨向。
(二)加大政府支持和監督力度
農村金融體制的形成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金融政策、政府因素、財政政策環境等,其中政策的支持和財政的投入是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必不可少的部分。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公共財政政策,如對金融機構貸款的農戶提供適當財政補貼,以保證金融機構經營農戶貸款的正常收益,調動和保護金融機構增加農戶貸款的積極性。同時,政府部門應配合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村金融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通過資金聚集效應進行政策支農,引導資金的正規使用,如進一步對農戶貸款提供低息供應、減免稅收政策等,持續積極支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政府對金融機構應該加強監督和考核,始終堅持把增加涉農貸款作為銀行業績增長的重要指標。金融監管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監督農村各類金融機構確保本區域內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長不低于各項貸款增長水平。各銀行、保險和擔保機構,對涉農貸款、提供保險和擔保等情況,要單獨統計,單獨管理,單獨考核,作為年終考核和享受補助的主要依據。農村合作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要堅持服務“三農”、讓利“三農”的原則,把更多資金投向“三農”,確保涉農貸款業務穩步增長。鼓勵地方性商業銀行拓展商業性支農功能,積極探索支農新領域、新業務,并成立相應職能機構專門從事涉農貸款,規定一定貸款規模用于“三農”發展,加大對農村金融服務力度,郵政儲蓄銀行要由吸儲為主向吸儲和放貸并重轉變,當年新增貸款的一定份額用于農業、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用于服務中小企業和“三農”的比例不得低于一定標準。
(三)規范民間金融資本市場
在現在資本市場的中,借貸糾紛和逃廢債情況明顯增多,在農村也不例外。民間金融資本市場往往缺乏一定的監管和風險規避,一些非法集資和高利貸的發放,不利于民間資本市場的發展。所以,政府的借入對民間資本市場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應該逐步規范民間資本市場,對其進行一定的引導和約束,使得其正真對農業經濟發展做出時效。對與一些非法集資目的的民間金融應該予以取締,鼓勵民間金融組織法制化、正規化,以滿足農戶和農村企業較大規模的資金需要。
[1]苗寧.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12.07.
[2]薛國琴,項辛怡.政府在金融支農中的作用分析——基于紹興市金融支農實踐的調查.浙江社會科學,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