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征地拆遷案例的社會學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 艷
北方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寧夏銀川 750021
弱者的困境不被尊重
——基于征地拆遷案例的社會學分析
王 艷
北方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寧夏銀川 750021
從互聯網新聞報道中選取由征地拆遷引發沖突的典型社會事件,對農民的維權抗爭行為運用意識形態的主導權、社會安全閥和利益相關者等社會學理論進行分析,發現大多數農民在“強政府、弱社會”的社會格局下,秉著“民不與官斗”的處世哲學隱忍接受不公平的征地拆遷方案。而個別“釘子戶”的維權抗爭行為雖然均在制度框架內,但在利益相關者的“共謀”下,問題最終也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最后提出應盡快建立弱者的利益表達機制,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但要徹底解決問題,需轉變經濟結構,變土地財政為商業稅收,消除城鄉差異,實現社會各利益主體的均衡發展。
維權抗爭;非法強拆;利益相關者
隨著1994年分稅制的實行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征地規模、征地速度、征地幅度都在急劇增長,因征地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失地農民生活水平下降,就業和其他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問題日趨突出,因征地糾紛引發的上訪和群體性事件經常發生,成為影響農村穩定與社會安定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征地拆遷問題成為政府與學界的討論熱點之一,于建嶸(2011)研究發現,在所有群體性事件中,農民問題占30—40%,而在農民問題中土地問題又是主要問題,其中,涉及征地和拆遷的約占60—69%。農村土地糾紛已取代稅費爭議而成為了目前農民維權活動的焦點,是當前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首要問題。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方法,內容分析法屬于文獻研究方式,筆者從互聯網上搜集由征地拆遷引發的社會沖突的事件,從中選取代表性強的社會事件進行分析,注重對涉事對象、事件、社會行為、事件影響等方面的分析,該事件體現了當前征地拆遷過程中所凸顯的問題和抗爭行為的機理。
(二)理論工具
社會沖突理論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激烈對立的社會互動方式和過程,是指當事人之間存在利害關系,但不能完全根據自己利益要求自愿達成交易契約的狀態。尤其是科塞關于社會沖突的觀點對本文更具有啟發性,科塞認為社會沖突絕不僅是一種破壞社會穩定與整合,單純引起變遷過程的因素,社會沖突對于社會團結、一致、整合同樣具有重要的積極的促進作用。沖突在具有它的負功能的同時,也具有它的正功能的一面。在下面的分析中,將看到政府和農民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如何互動的。
陳寶成等人抗拆維權事件
2013年7月4日凌晨4時,山東省平度市金溝子村正在睡夢中的陳青沙、陳利利、陳元節等村民被人強制拖出帶走,扔到數十里外。當他們回到村莊里發現其住房已經是廢墟。7月5日,聞聽強拆消息后,家住該村的財新網記者陳寶成從出差地趕回平度,發表微博表示要死磕到底。7月10日,陳青沙、陳俊善、陳元節聯名發出書面報案報告,要求平度市公安局立案調查,但未獲回應。陳青沙、陳利利、陳元節整理出了財產損失清單,交到了派出所,也未獲得有效回應。她們分別向平度市政府書面請求政府保護,也不見回音。7月24日,她們向青島市政府提出了行政復議申請,五日后分別收到青島市政府“不予受理決定書”。8月16日,她們委托律師向青島中院遞交了針對7月4日強拆事件的起訴材料。一周后,接到青島市中院將該案移送市南區法院已經立案審理的通知。然而,三個多月過去,該案仍未開庭。
在此期間的2013年8月9日,房屋已在一個月前被黑拆的陳青沙與張鵬珂夫婦接到電話,被告知有挖掘機在自家廢墟作業,二人趕到現場,與司機發生沖突,司機一度離開,但此后當司機再度來到現場,將挖掘機退出作業現場時,張鵬珂夫婦控制了挖掘機司機,陳寶成等人則來幫助并報警。
8月10日下午一時許,陳寶成等七人被當地警方以涉嫌“非法拘禁”一位挖掘機司機為由現場抓捕羈押。羈押當日,平度警方未公布任何相關信息,也未對來自財新傳媒的咨詢作出回應,次日下午,18:45,平度警方以官方微博發布“警方消息”稱:“8月11日,平度市東閣街道金溝子村陳某某等人因涉嫌非法拘禁罪被刑事拘留。”
一個月后,平度市檢察院批準逮捕了陳寶成和陳青沙二人,其他五人此前已經分別取保候審。在陳寶成被羈押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平度的非法拆遷活動成為中國拆遷領域的標志性事件。事發后,全國各地律師自發組成了數十人的團隊,為陳及其他被羈押村民提供法律援助。京城多位知名法學界人士發出聯名信,呼吁釋放陳寶成等人。
(一)政府眼中的農民,農民眼中的政府
葛蘭西在其《獄中札記》中提到的意識形態領導權指通過國家機器和社會化工具將統治者的思想方式、價值標準和生活方式制度化為唯一合情、合理、合法的東西,促使被統治者自愿認同統治者。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基層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國土、公安、法院等部門)、開發商和失地農民等三個利益主體中,基層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和開發商是強勢群體,失地農民和拆遷戶是弱勢一方。在征地拆遷之初,基于幾千年來的處世哲學,隨處可以聽到“民不與官斗”、“胳膊擰不過大腿”類似的民諺,在農民眼中,強勢群體是“官”、是“公家”、是“大腿”;而自己是“升斗小民”,是“胳膊”。在“強政府、弱社會”的社會格局下,注定了農民的絕對弱勢地位,農民對犧牲自己利益換取社會經濟的繁榮在農民看來似乎理所當然,強勢群體對于村民的心理把握很到位,通過運用一系列分化策略,瓦解村民組織化程度不高的“維權組織”,大多數村民在“不愿意也沒辦法”的現實下不得不接受過低的征地補償。正如孫立平所言:政府之所以強,是因為弱者太弱。村民的謀生能力存有差異,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性也不同,有本事的不可靠土地也能生活;但土地對沒本事的村民就成了命根子,一般是這部分村民不輕易接受太少的賠償,在爭取合法權益的過程中,與強勢群體的矛盾激化,為討個說法,開始了漫漫上訪之路。
征地拆遷過程中引發的沖突和問題基本都是這部分村民對強勢群體的抗爭。在強勢群體眼中,弱勢的失地農民被認為是“刁民”、“敲詐勒索者”、“茅坑里的石頭又臭又硬”等等諸如此類帶有侮蔑性的稱謂;在弱勢群體眼中,強勢的基層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和開發商被被認為是“同流合污串通一氣”、“警匪一家”、“用農民的骨頭熬農民的油”等等非合法性稱謂。傳播媒介宣傳的如“為人民服務”、“政府是人民的公仆”以及“人民群眾路線”等主流意識形態在這里早已當然無存,留下的只是雙方情緒上的厭惡、心中的憤懣。當彼此的形象在對方的眼中是這樣一種認識時,強勢群體的行為方式就是暴力化的,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就是強拆、黑拆、拘禁判刑等非法行為,如上述案例中的凌晨4~5點,村民被強行拖出,房屋被扒;雇用陌生人用磚頭打砸門窗,用挖掘機在半夜強拆;弱勢群體的行為方式就是情緒化的,表現出來的就是呼吁社會關注、上訪、群體事件等抗爭行為,如報警、申請行政復議、起訴、上訪、聚眾賭路。
(二)非法手段強拆導致矛盾激化
為了推進征地拆遷項目的進展,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地方政府常常采取非法手段進行強制征地拆遷,這種征地拆遷往往以恐嚇和暴力為基礎,由此引發沖突甚至激化。恐嚇和暴力方法的使用,常常并不是由地方政府干部親自實施的,而是將非法強制拆遷的業務承包或委托給開發商或拆遷公司,最后一般是由社會上的“混混”具體操辦的。為什么地方政府要借助社會上的“混混”非法強拆呢?一方面是因為基層政府間的工作人員存在著福利攀比。土地現今成為地方財稅的重要來源,向開發商提供的土地越多越快,地方政府的“口袋”越發達,基層政府工作人員的的福利待遇也就越好。具有群眾意識的基層政府官員在征地拆遷時,如果采用軟磨硬泡等合法手段,這勢必增加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土地經久征(拆)不下,福利待遇也就提不上去,基層政府間的工作人員也存在著比較,征地效率低的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會抱怨“跟著狼吃肉,跟著羊吃草”,抱怨自己的領導征地手段溫和而沒有效率,久而久之,影響工作積極性,這一定程度上也促發了基層政府領導采用非法手段強拆。何況上級政府將征地拆遷作為基層政府的政績考核主要指標。如果哪個基層政府的征地拆遷拖了后腿,上級政府的官員就“問罪”基層政府的官員,同時影響到基礎政府領導的職業生涯,要么晉升要么淘汰出局。基層政府領導夾在上級和下屬之間,壓力頗大。另一方面是因為在黨政體系內部,需要講政治原則,需要依法行政,社會輿論和群眾可以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對于政府干部而言,親自運用恐嚇和暴力手段,必然遭到抵制,拆遷戶和上訪戶很容易啟動監督程序,使政府干部在黨政系統內遭到懲罰,導致其政治前途和工作崗位受到影響。于是就委托社會上的“混混”運用恐嚇和暴力手段強迫拆遷戶接受拆遷方案。
(三)“利益相關者”致使抗爭無效表達
劉易斯·科塞在其《社會沖突的功能》一書中提出了“社會安全閥”理論,社會沖突的“社會安全閥”功能好比鍋爐上的“安全閥”一樣,通過它可以使猛烈的蒸汽不斷排泄出去,從而不至于破壞整個結構。“社會安全閥”功能主要體現在:一是社會減壓,即減輕或緩解沖突雙方的敵對情緒;二是社會報警,即向統治階級或社會管理者顯示民情。以上案例中的弱勢群體在維權過程中,采取的利益表達途徑如要求公安局立案調查,但未獲回應;請求政府保護,也不見回音;向市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五日后分別收到青島市政府“不予受理決定書”;向法院起訴,三個多月過去,該案仍未開庭。從案例中明顯看出,當前弱者的利益表達途徑受阻,這是導致抗爭手段激烈化的又一重要原因。面對強勢群體的非法強拆和粗暴對待,盡管情緒是已非常憤怒,但抗爭方式卻并非意氣用事。因為他們本來是為反抗不公而抗爭,但如果他們在抗爭中真正逾越了法律的紅線,卻反而可能使強加在他們頭上的罪名得以坐實。因此,大多數農民行動精英都會堅持“合法抗爭”的斗爭模式。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途徑基本是在制度框架內展開的,即使像聚眾堵路這樣的群體行動,也是小心翼翼的“踩線不越線”的行動策略。然而,根據屬地處理法則,問題重新回到縣以下的地方政府解決,其結果就是拖延、扯皮,像案例中提到的“未獲回應、不見回音、不予受理、未有下文等等,總之,就是問題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1963年,斯坦福大學提出了著名“利益相關者”理論,該理論認為“利益相關者”本身構成了一個組織群體,并對群體目標的實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弱勢群體的維權抗爭,上下級政府間是直接的利益相關者,政府與國土部門、公安機關和法院一定程度上也是利益相關者,上級政府的政績依賴下一級政府的征地拆遷情況,下級政府領導的職業生涯靠上級政府對征地拆遷績效的考核,地方政府的財政稅收主要來源于征地拆遷,各黨、政、公、檢、法部門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又來源于地方財稅,所以當弱勢群體在制度框架內抗爭以表達利益訴求時,面對的對抗對象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組織。
從1994年分稅制以來,地方政府的財稅收入主要來源于土地,由征地拆遷引發的社會沖突和矛盾急劇增長,在“強政府、弱社會”的格局下,大多數失地農民和拆遷戶等弱勢群體在“官不與民斗”,“胳膊擰不過大腿”的處世哲學下,將犧牲自己的利益換取社會經濟的繁榮視為理所當然,面對不公平的拆遷方案也是選擇隱忍來接受。但也有個別“釘子戶”不斷的維權抗爭以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即使抗爭行為最后成為一種情感行動也是在制度框架內,但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對以上征地拆遷案例的分析,也引起筆者的一些思考,在中國當前的社會轉型期,對由征地拆遷引發的沖突和問題在分析中不能對政府進行道德上的過多指責,根據科塞的社會安全閥理論,應盡快建立弱者的利益表達機制,重視他們的利益訴求,尊重他們的利益表達困境,緩解社會沖突。但要徹底解決矛盾,本文認為重在轉變經濟結構,如果政府能從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角色轉為只是裁判員,如果政府能夠相信市場精英,相信民眾對經濟發展的智慧,將當前的管制型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通過發展實體經濟,協調城鄉發展,使土地財政被商業稅收所代替,增加就業就會,使農民的收入不再依賴于土地,城鄉差異消除,實現社會各利益主體的均衡發展,政府只扮演好主持正義、維護公平的角色,此類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問題說不定會消退。學界關于征地拆遷引發的沖突和問題的研究成果豐富而深刻,從制度、博弈論、社會行動理論等視角進行深入剖析,也分別提出針對性強的對策和建議,但從目前的情形來看,筆者對該問題的分析和其他學者一樣,對此類問題的實質性解決收效甚微。但筆者對社會未來的發展還是持樂觀態度,相信此類問題終將會被解決,社會將是穩定而有序的。
[1]于建嶸.從維穩的角度看社會轉型期的拆遷矛盾[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1年第1期.
[2]陳柏峰.征地拆遷上訪的類型與機理[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0卷第1期.
[3]應星.“氣”與中國鄉村集體行動的再生產[J].開放時代,2007年6月.
[4]董海軍,代紅娟.農民維權抗爭的無效表達:流于過程的情感行動[J].人文雜志,2010年第5期.
[5]詹琳.失地農民利益表達困境與“差序而治”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2月第31卷第1期.
王艷(1984-),女,陜西乾縣人,河海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北方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助教,從事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