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源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100070
聽證中公民有效參與影響因素的探究
張 源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100070
對于在我國還處于初步發展的聽證來說,公民的有效參與是成敗的關鍵。我國引入聽證已有一段時間,盡管政府部門做了許多嘗試,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許多阻礙這障礙。這些不足一方面使政府部門與其“回應、負責、高效”的目標背道而馳,另一方面打擊了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使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感一降再降。據此,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聽證中各環節存在的問題,以期探究出現階段我國聽證中阻礙公民有效參與的因素,進而促進聽證作用更好的發揮。
聽證;公民參與;有效參與
(一)聽證及有效參與的概念
對于聽證,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界定。如美國的《布萊克法律詞典》中:“聽證在立法和行政機構中廣泛使用,國會委員會在立法前常要舉行聽證,這些聽證從而成為立法史的重要淵源。”韓國的《行政程序法》規定:“聽證是行政機關在做出行政行為之前,直接聽取當事人的意見,調查證據的程序。”我國學者的觀點大致可分為三類:聽證即法律制度;聽證即一種程序活動;聽證即一種程序。
聽證是指政府在做出直接涉及公眾利益的決策時,應聽取利害關系人、社會各方及有關專家的意見以實現良好治理的一種必要的規范性程序設計。
公民參與是政治、行政等學科的重要領域。根據蔡定劍的觀點,“有效參與能保證公眾從決策體系中盡早地注意到影響到他們事務建議,公眾有機會和途徑參與并使他們的意見被決策者知曉,公眾可以得到清晰的關于決策如何做出、為何這樣做的解釋。”
(二)聽證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建立高效、負責、回應的政府。聽證在政府與公民之間建起了一座橋梁,為政府朝著既定目標努力提供了法律、制度、程序基礎。
第二,有利于保障社會各階層的合法權益。參與聽證會的每位民眾代表著他所屬的利益相關群體,聽證能夠最大限度的吸納不同觀點,避免單一立場觀點形成壟斷。
第三,有利于實現直接民主。在政府決策過程中,的一般百姓在某個特定層面上直接參與,有助于促使政府部門回應公民的意見,從而實現直接民主。
第四,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作為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最重要途徑之一的聽證,可以承擔起聯系民眾與政府的重任。
(一)聽證準備階段存在的問題
第一,聽證的適用范圍模糊且較狹窄。對于哪些活動必須進行聽證,哪些可以進行聽證,哪些不需要聽證并沒有明確規定;
第二,作為聽證代表的參與人代表性不強。一方面,代表遴選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 另一方面,聽證代表范圍狹窄,比例、結構設計不合理。
(二)聽證舉行階段存在的問題
第一,聽證主持人缺乏中立性。主持人身份含糊,資格規定不明確,地位不獨立,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第二,聽證程序流于形式。在具體聽證會中往往是大家一團和氣,既浪費了人力、物力,又挫傷了公民參與的熱情,阻礙有效信息的傳遞。
第三,旁聽人員較少。目前我國對旁聽人員的遴選和管理普遍不被重視,旁聽人員少也不利于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識和參政議政的能力。
第四,信息不對稱。在沒政府“撐腰”的情況下,聽證代表很難借助自己的力量獲取有用信息,自然對方案提不出有說服力的意見,最終決策必然也不能使代表和公眾信服。
(三)聽證結束階段存在的問題
第一,聽證筆錄的法律效力不明確。我國涉及聽證筆錄效力的法律甚少,僅有的條例中也未說明在什么情況下必須按聽證筆錄做出行政決定。
第二,聽證結果回饋環節不受重視。這里所說的回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行政機關對公眾的回饋,;二是,行政機關吸納公眾的回饋。
(一)明確、擴大聽證適用范圍
參照各國行政程序的規定,進一步就聽證制度的適用范圍和使用情況進行明確,使行政機關有法可依。此外應擴大聽證制度的使用范圍,特別是在行政聽證和司法聽證領域。
(二)科學遴選代表
優秀的聽證代表,既要以公眾利益為取向,又要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我國政府部門可從這一思路出發,明確聽證代表的遴選標準,進一步完善代表產生的辦法。
(三)重視聽證中其他行為主體的選擇和管理
首先,明確聽證主持人的權限,建立相對獨立、穩定的聽證主持人隊伍。
其次,嘗試邀請利益相關公眾以旁聽人員的身份進入會場,并在保證聽證秩序的情況下給予他們發言機會。
(四)在聽證過程中增多辯論環節
國外關于立法聽證的原則中,對聽證中的辯論環節規定的相當具體,包括辯論的原則、主體、內容、方式、程序等。辯論環節是聽證的核心和凈化,有助于代表對焦點問題的討論逐步深入,解決實質性問題。我國應加強對辯論環節的重視。
(五)改變信息不對稱現象
首先有關聽證會召開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內容信息的公布應注意兩點:一是公布的時間,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二是公布的方式應依據不同社會群體獲取信息的習慣進行創新。其次,政府應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引導、鼓勵公眾,使他們并參與到聽證過程中去。
[1]王文娟等.聽證制度與聽證會[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0.
[2]王雅琴.推進公民的有序政治參[J].理論視野,2013(11).
[3]慶啟宸.我國行政公共聽證代表制度的建立與完善[J].江淮論壇,2011(4).
[4]薛冰.岳成浩.論行政決策聽證代表的遴選——基于商談理論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