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玲

【摘要】目的 剖析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用于冠心病中的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利用數字抽簽法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于常規治療中加用適量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對照組僅行常規治療。觀察兩組療效,比較治療后BNP的改善程度。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BNP水平為(168.5±57.3)ng/mL,對照組為(258.1±84.7)ng/mL。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常規治療中合理應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可增強療效,促進患者BNP水平的快速改善。
【關鍵詞】冠心病;療效;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BNP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5.0.02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reatment applied research
QIU Ling
(The first jiangxia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Hubei Wuhan 430200, China)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利用數字抽簽法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54.9±3.7)歲;慢性冠脈病12例;急性冠脈綜合征者31例。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55.1±3.8)歲;慢性冠脈病14例;急性冠脈綜合征29例。兩組在病情以及就診時間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標準[1]:(1)合并如下疾病者:急/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腎功能不全;惡性心律失常;惡性腫瘤。(2)基礎生命體征不穩定者。(3)有相關藥物過敏史者。(4)因介入治療引發醫源性死亡者。(5)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常規治療聯合應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詳細如下。
常規治療。嚴禁煙酒;減輕精神壓力;多臥床休息;調整飲食;應用美托洛爾(減慢心率);應用硝酸酯類(改善心肌氧供);給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應用他汀類藥物(降脂,穩定斑塊)。(2)應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2]。給予卡托普利片,12.5 mg/次,口服,3次/d。維持治療14日。
1.2.2 對照組
僅行常規治療,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晨起空腹抽肘部靜脈全血(5 mL),加適量肝素抗凝。采取“化學免疫法”,對所有受試者的BNP(腦鈉肽)水平進行快速的測定。其中BNP的臨床正常值在0~154.7 ng/mL的范圍。
1.4 療效判定標準[3]
顯效:心絞痛發作頻率的減少率>80%;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顯著縮短;有效:心絞痛發作頻率的減少率在50%~80%的范圍之內,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有縮短趨勢;無效:心絞痛發作頻率的減少率>50%;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無任何變化。加重:心絞痛發作頻率增加;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明顯延長。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分析兩組的BNP水平變化
治療后,觀察組的BN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分析兩組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冠心病在臨床上的病理分型主要有兩大類,即:(1)慢性冠脈病,主要包括:冠脈正常的心絞痛;缺血性心肌病;穩定性心絞痛;無癥狀性心肌缺血。(2)急性冠脈綜合征,主要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心絞痛;冠心病猝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研究發現[4],冠心病的致病因較多,但不論是因哪種致病因引發的冠心病,當患者出現冠狀動脈血供和心肌需血失衡情況時,就會誘發心絞痛。因人體心肌耗氧量的決定因素有3個,分別是:心率;心肌張力;心肌收縮強度。對此,臨床醫師在對冠心病者進行治療時,可結合其實際情況選取最適的治療藥物。
目前,臨床對冠心病的治療常采取的是常規藥物治療,其所使用到的藥物主要有:抗凝藥(如,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類;他汀類降脂藥;β受體阻斷劑。實踐表明,單對冠心病患者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并不能取得較理想的成效,且也不利于患者心絞痛癥狀的快速改善。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5]能阻滯人體中血管緊張素1向2的轉化過程,進而起到降低血管緊張素2含量的作用,并由此達到如下幾方面的目的:(1)改善心肌供氧量;(2)降低外周血管壓力;(3)抑制心肌重塑過程;(4)調節腎血流量;(5)維持尿蛋白含量的穩定。實踐表明[6],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合理引入冠心病者的常規治療中,可促進患者心絞痛癥狀以及BNP水平的快速改善,臨床應用價值相當高。
本文研究中,觀察組BNP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67%,對照組為81.4%。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用于冠心病中,療效好,可促進患者病情的快速康復。
參考文獻
[1] 劉 星,徐延敏,李廣平,等.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新發心房顫動的預防作用[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0,26(11):827-830.
[2] 帥東東,蘇長陽,王明生,等.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在冠心病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13):141-142.
[3] 薛 燕.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5):107-107,108.
[4] 張 麗.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8):275-276.
[5] 周艷麗,李新立.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J].上海醫藥,2013,(19):7-9.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