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樹國

【摘要】目的 探討氨茶堿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組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例。觀察組患者采用氨茶堿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醫藥物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75%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聯合氨茶堿與無創正向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可明顯改善患者呼吸道的負面癥狀,從而降低患者對肺組織中CO2的滯留量。
【關鍵詞】氨茶堿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療效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5.0.02
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氨茶堿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觀察其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組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例。根據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排除其他傳染性疾病的可能后,所有患者均是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癥。觀察組男23例,女25例;年齡54~75歲,平均年齡(62.4±4.8)歲;病程1~16年,平均病程(6.9±1.4)年。對照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55~77歲,平均年齡(63.4±3.9)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7.5±1.8)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采取聯合氨茶堿與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對患者在治療期間的臨床癥狀進行記錄,并在給予以上治療的同時,采取氧氣供給、化痰與抗感染等治療措施,根據患者病情可添加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然后,對患者實施氨茶堿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首先,運用氨茶堿[1]對患者進行治療,主要使用5%葡萄糖250 mL與氨茶堿250 mg的藥物混合液,靜脈注射,1次/d。同時,采用無創正壓呼吸機[2]對患者進行通氣治療,對患者實行正確佩戴鼻面罩的操作,設定呼吸機的工作模式為S/T,設定對患者的呼氣壓數值為3~6 cmH2O,吸氣壓數值為12~20 cmH2O,呼吸頻率為12~25次/min。同時,維持患者吸氧濃度在40%,控制血飽和度為90%,無創正壓呼吸機的治療時間為6~10 h。
對照組給予頭孢曲松聯合氟喳諾酮類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給予沐舒坦藥物進行口服治療,最后可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相關藥物的霧化吸入進行治療。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75%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在臨床診斷上,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是呼吸內科常見的臨床疾病,其患者發病原因主要為患者支氣管遠端的氣管內壁彈性降低,導致患者血管的膨脹過度,引發患者肺余氣量的不斷增大,使得患者呼氣功能受阻,最終形成患者呼吸系統的疾病[3]。對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療,通常采用常規西藥對患者進行吸氧、化痰與抗感染等治療措施,此項方法不能根除患者的呼吸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療局限性。
在臨床治療中,運用氨茶堿聯合無創正壓通氣對患者治療,其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氨茶堿,作為一種支氣管平滑肌的松弛藥物,對患者支氣管粘膜充血與支氣管粘膜水腫具有改善的作用,同時對患者支氣管的擴張和氣道炎性反應具有積極的影響,從而起到緩解患者窒息感與改善患者通氣困難的效果[4]。無創正壓通氣,主要通過呼吸機輔助患者呼吸的方式,為患者提供吸氣的壓力,對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的呼氣正壓具有降低作用,并且促進患者小氣道開放的作用與可降低肺部彈性阻力,最后改善患者肺部二氧化碳的滯留情況[5]。
綜上所述,氨茶堿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維建,劉曉菊.氨茶堿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療效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6):70-72..
[2] 謝衛華.氨茶堿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臨床療效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4,25(1):47-48.
[3] 仇杭琴.氨茶堿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臨床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0):1-2.
[4] 田 甜.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1,40(10):1032-1033.
[5] 李 萍.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療效及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06,5(6):32-34.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