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 陳巍 陳慶合(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體育系 河北秦皇島 066004)
?
基于體醫結合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研究①
王海軍 陳巍 陳慶合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體育系河北秦皇島066004)
摘 要:在供給側結構改革和應用型大學建設的背景下,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基于體育向醫學延伸、醫學向體育滲透的“體醫結合”視角,探究運動康復專業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的新思路。構建符合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所需求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內容,為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的不斷完善和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體醫結合 運動康復 生物力學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增大,導致多數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嚴重影響了工作、生活和學習。人們在保健、治療和康復過程中不再單純依靠醫學這一手段,而更多的是通過體育鍛煉這種自然的生態療法實現自身健康,以避免藥物的副作用和產生的依賴性。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9月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中強調要推動體育健身與醫療的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運動康復等服務產業,10月2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發揮體育鍛煉在疾病防治方面的作用,發揮中醫藥在運動康復方面的特色作用。如何將體育與醫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彌補我國健身康復人才緊缺的局面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運動康復生物力學作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運動康復專業必修課程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如何將這門課程與醫學的相關學科進行有效銜接,使學生能夠將康復生物力學的相關知識有效的應用到動作改進、預防損傷和臨床康復等領域,能夠合理的將體育動作作為提高康復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一項嶄新的值得探討的課題。
體育的目標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醫學的目標是治療疾病,促進健康,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它們共同目的都是為人類健康服務?!绑w醫結合”的內涵就是將中醫學理論與實踐(如:中醫學基礎、針灸、推拿按摩等)與現代康復理論與實踐技能(如運動療法、康復心理學、牽引、運動支具和輔助器等)與體育項目(如太極拳、易筋經、導引術、八段錦、五禽戲和健身氣功等具有健身防治功效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手段)進行有機結合,彼此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實現“醫學向體育滲透”,“體育向醫學延伸”的新興、交叉和符合社會重大需求的教學模式,從而達到更好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目的。
運動康復專業作為體育和醫學的交叉、結合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專業,教育部于2004年在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和天津醫科大學等3所高校開設了“運動康復與健康”本科專業,專業代碼為100307 W。而在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運動康復”作為特設專業,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授予教育學或理學學士學位,專業代碼為040206T。截止到2015年全國共有42所高校開設運動康復專業,開設該專業的院校主要由醫學類院校(如:湖北中醫藥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師范類院校(如:哈爾濱師范大學、鞍山師范學院)、體育院校(如:首都體育學院、吉林體育學院)和綜合類院校(如: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蘇州大學)。雖然各高校都在爭先開設運動康復專業,但其培養目標各不相同,存在諸多爭議。截止目前教育部尚未明確給出運動康復專業的培養目標,各高校根據本校辦學特色、師資力量等確立各自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而該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的思想品質;以運動人體科學、中醫學等基本知識為基礎,系統掌握運動康復、物理治療的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夠適應現代化發展需要,能夠進行運動保健與營養指導、運動訓練醫務指導、健身健美指導,能夠在醫院、療養院、養生館等保健康復養生機構,從事運動損傷與退行性病變的治療與預防、理療與康復等工作。
《運動康復生物力學》學科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那時亞里士多德就已對生物體運動的力學問題進行了探究。經過若干年的發展,到15世紀末,達芬奇利用人的尸體通過解剖學和力學的角度研究人體不同姿勢的運動,19世紀末謝夫琴諾提出人體的活動要從生理學和生物力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標志著生物力學的形成,而直到1970年亞歷山大正式出版了生物力學專著;在之后的幾十年中研究者們注重將生物力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研究與多學科間的滲透與融合,形成了不同門類的生物力學,此時《運動生物力學》課程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體育院校、體育系本科生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隨著社會對康復需求的增多,各高校也在相繼開設運動康復專業,此時運動生物力學作為部分高校的專業課基礎課列入課程體系。但通過走訪與調研了解到該課程的授課主要內容是研究體育運動中人體及器械運動特征與力學規律,或如何通過力學的原理來提高競技體育的成績。卻很少涉列到與康復相關的領域。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國內僅有一本《運動康復生物力學》教材,由南京體育學院錢競光教授根據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的專業特點、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等所編著,但此教材不適合該校以中醫學和民族傳統體育為基礎的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通過借鑒已有教材,結合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運動康復專業特點和辦學特色,將解剖學、醫用生物力學、體育學和中醫學等學科進行整合,形成符合該校運動康復專業需求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
在高等學校教育體系中,學科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課程的建設,而課程內容是保障學科與專業達到開設目的并有效實施的根本。如何通過課程建設,實現從點到線、面、體的方式來完善專業建設,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運動康復生物力學作為該校運動康復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將課程內容建設體系從主要研究競技體育過渡到運動康復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并不斷與現代醫學和傳統中醫學進行不斷融合,形成了一門新興的、交叉邊緣學科,它是根據人體的解剖結構和生理特點,用力學原理探究人體機械運動規律,尋求人體運動的合理化與最佳化,分析運動損傷的力學原因和運動引起的功能障礙,是研究人體在運動損傷、疾病預防、康復和治療過程的運動規律的科學。體醫結合教學融合了醫學院校與體育院校的特點和實際,基于體醫結合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傳統與現代結合、運動與醫學結合,融合了“體育向醫學延伸、醫學向體育滲透”的運動康復專業辦學理念。實現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更好的滿足醫院康復科、療養院所、健身俱樂部、體育運動隊和各類康復中心等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
4.1基于體醫結合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內容研究
“體醫結合”視域下的課程教學內容,是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與掌握有關醫學、生物力學、體育學等方面的知識,將體育與醫學能進行有效的融合與滲透,能夠為畢業生將來從事運動康復指導、體育保健指導和運動養生保健咨詢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如在講解關節與運動關系時,要講解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等的特性,還要講解關節疾病形成的原因(如:關節畸形、超出生理狀態的載荷環境影響),提出治療方案(既有體育鍛煉的方法也有中醫學的基礎)和有效的預防措施。課程內容主要涉及到提出人體機械運動的力學原理和相關參數變化規律;確定體育康復運動中動作技術的合理化與最佳化;探索骨組織、肌肉組織和關節等在運動負荷下的力學性質和變化規律,為預防骨損傷,關節扭傷,肌肉拉傷、治療骨科疾患,進行骨矯形、骨移植等提供理論依據;介紹運動康復生物力學的常規測試手段和實驗方法(如影像解析、足底壓力分析、測力平臺等與人體運動康復有關的測量手段);將運動康復生物力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應用到步態分析、動作糾正與節能分析等運動康復和臨床康復領域。最終構建符合該校運動康復專業職業能力需求《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內容。
4.2基于體醫結合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過程研究
“體醫結合”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教學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應知、應會”內容為主體, 以未來的“崗位需求”為主線,讓學生不僅要掌握運動康復生物力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實踐技能,還要注意與醫學(如:推拿、按摩、康復醫學、運動損傷等)等相關內容相互銜接、相互滲透、彼此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等教學資源,依據理論聯系實際、直觀性、啟發式和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通過病例分析、現場觀摩和實際案例操作演練等方式,利用活動探究、直觀演示、講授和討論等方法進行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如在講授膝關節損傷動作時→首先通過視頻給同學們觀看→些容易發生膝關節損傷的體育動作→設疑讓同學們回答還有哪些動作容易發生膝關節損傷→探尋膝關節的基本結構和輔助結構有哪些→探究膝關節運動損傷的機制→引導與講解膝關節的結構特點和運動損傷的力學原理,損傷后如何處理→問詢損傷后的處理方法還有哪些→現場觀摩膝關節損傷后的處理方法→遷移引出其它相關知識,(如半月板損傷、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關節積水等)適宜做哪些運動等→講解傷后如何采用“體醫結合”的方式進行恢復→最終形成完整的運動康復處方等)。教學過程中采用自我實踐操作的方式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形成了“以體為主、體醫結合”的多方位、多角度的教學過程。打破原有學科界限,優化課程教學過程,為將來更好的從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4.3基于體醫結合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目標研究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的原則,綜合考慮現代教育特點和運動康復專業的發展趨勢等因素,在對用人單位和相關專家進行深入走訪與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師資量,在應用型大學建設的背景下,以“未來崗位需求”和“體育向醫學延伸、醫學向體育滲透”的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來確定運動康復生物力學的教學目標,要避免內容重復設置、自相競爭、資源浪費等不良現象的出現,使學生能夠掌握人體運動的常用力學參數、運動損傷后康復鍛煉過程中的運動學問題,人體運動的轉動力學,靜力學、流體力學、人體運動的生物力學分析和骨組織、肌肉組織和關節等在運動負荷下的力學性質和變化規律等,并能夠將這些理論知識與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進行有效的融合與滲透。
4.4基于體醫結合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評價研究
課程教學后對學生進行一定形式的評價,一方面是提高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能力和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對教師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檢查與分析,在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核對運動康復生物力學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注重考核如何加強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要考核學生能否將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等相關知識應用到運動康復生物力學中,使其彼此滲透與融合,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按照客觀性、發展性、指導性和計劃性等原則,采用觀察、測驗和調查等方法,利用口試、筆試、實驗技能、應用技能、自評與互評等方式對體醫結合視域下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進行評價。
4.5基于體醫結合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模式構建
“體醫結合”視域下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是結合醫學院校、體育院系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不但培養學生的醫療和體療處方的能力,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拓展就業空間,培養“體醫結合”的應用型人才。教學中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注重將力學、醫學、體育學等學科進行有效結合,知識結構由交叉到專業,由專業到復合,讓學生能夠掌握交叉、滲透和融合的康復生物力學知識。豐富了該校以中醫學和民族傳統體育為基礎的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堅持以“未來崗位需求”“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體育向醫學延伸、醫學向體育滲透”的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來確定運動康復生物力學的教學目標和優化課程教材內容,進而構建以“未來崗位需求”和“體醫結合”為導向的運動康復專業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模式。
基于“體醫結合”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的建立,是河北科技師范學院以中醫學和民族傳統體育為基礎的應用型運動康復專業和保健方向本科教學的初步嘗試與探索。隨著國家對運動康復事業的大力支持,運動康復專業的教學方法與師資力量的將不斷改進與完善,更多的研究成果、先進教學理念、科研論文、實踐內容和醫學相關知識將不斷填充到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評價、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之中,將形成完善的“體育向醫學延伸、醫學向體育滲透”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
參考文獻
[1]錢競光,宋雅偉.運動康復生物力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2]王海軍,董立叔.不同鞋跟高度對肥胖青年女性自然行走步態足底壓力分布的影響[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2,26(3):63-67.
[3]王海軍,陳巍.6~7歲肥胖兒童自然行走時的步態與足底壓力分析[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5,29(4):74-80.
中圖分類號:G8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5(a)-0009-03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3.009
基金項目:①2014年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學研究課題“基于體醫結合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研究”(項目編號:JYYB201402);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課題“基于中醫學和民族傳統體育的應用型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5YJA89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