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洋(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6)
?
從金牌戰略到群眾體育①
——我國體育價值觀的演變分析
任洋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摘 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程,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消化、吸收到再創新的過程,是基于中國實際而不斷調整與優化的過程,這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在體育學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研究亦是我國體育學研究的重要理論依據。通過文獻資料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育思想進行梳理,分析得出,只有創新和發展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育觀在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體育思想 體育觀 價值觀
十八大報告提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勢在必行,但與這些要求相對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我國當代體育觀的分析研究還比較薄弱。我國的體育事業有鮮明的中國社會主義特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育觀也逐漸形成。特別是隨著小康社會的建成和發展,人們更加注重生活品味和大眾娛樂健康方式,體育產業也將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雖然馬克思對于體育的論述并不多,但是其馬克思主義產生的一系列思想,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后,仍對我國體育觀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在我國,主流的意識形態體育觀便是馬克思主義體育觀,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沉淀,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體育觀。
1.1金牌戰略的歷史背景
奪牌的過程中困難重重,當許海峰射落第一塊奧運金牌之后,我國的體育事業變開始以金牌論英雄,仿佛這才是衡量體育發展的唯一標尺。誠然,以奪取金牌作為具象的量化指標,確實在當時讓中國體育事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與之相比的群眾體育卻在競技體育飛速發展的時候被其落在了后面。
1.2全民健身的現狀分析
根據2010年國家體育總局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現實情況并不理想。在我國16歲以上的城鄉居民中,有超過六成的群眾在過去的一年中沒有參加過一次體育活動。城鄉居民體育活動點仍然主要存在于廣場、公園、路邊等極為不正規的場所,不但運動效果差而且安全性低,廣場舞的出現便是最好的例證。
不過,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鎮化率的提升,有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體育,對體育資源的占用開始逐年逐步提高。同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一些網絡體育賽事直播平臺的建立,使得廣大體育愛好者可以獲得酣暢淋漓的觀賞體驗。在農村地區,國家也建立了大量的體育運動設施,盡量多的讓每一位公民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
硬件的改善必須先行,但群眾體育觀的轉變則更為重要。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體育項目本身,注重體育的參與,淡化金牌,尤其是奧運金牌的作用,這樣才能使中國體育進入良性的發展。
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體育觀也必須以實踐相結合,并為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指導。只有通過實踐的作用對客體進行改造后,這樣才可以在兩者間建立具有實質意義的關系。這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主觀能動性、客觀物質性和社會歷史性的體現。
2.1人為價值基礎
由于種種客觀的歷史原因,我國體育人文觀念先天不足。針對這種不足的情況,為了我國體育的健康發展需要重新補上發育這一課。也就是要從人的角度看體育,從人的身心需要去安排體育活動。這種理念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同時在體育運動中更好的明確和規范人的存在。這不但是現在發展方向,更是今后體育觀發展所需要圍繞的核心。
曾經的中國體育價值觀是亟需反思的,僅僅認識到在奧運會上爭奪金牌是不對的,這其實是與體育的所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價值觀相違背的。在未來的體育發展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于發展的健康與發展的可持續性中,把追求體育的觀念滲透到每一個人心中,把體育更加普及,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2.2民族傳統精華
我國古代養身保健體系源遠流長,是民間傳統體育代表之一。這其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經驗和理念,在當代仍為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可以視為中華民族體育的一張名片,為我國體育走向世界做出貢獻。自古以來我國是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體育作為農業文明的產物,與西方體育相比普遍缺乏競爭性,未形成統一的體育系統。而當西方體育發展到席卷全球之時,我國傳統體育在國內也被遺忘在角落。如果中華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文化消失,這將是一筆巨大損失。
中西方的體育發展之路大相徑庭。一方面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動靜結合、延年益壽;另一方面崇尚拼搏競爭、個人價值。兩者就作為兩種文化的結晶,具有其獨特的價值,理應得到交流和溝通,完整繼承知識體系,把傳統的中華健身納入全民健身的機制,同時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育價值觀在我國體育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引作用,在它的指引在我國體育事業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社會實踐。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方向和模式,代表的是我國體育的價值追求與價值導向。體育的核心價值體系需要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同,代表民眾的根本利益,并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融入人們的思想。
以人為本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石。在體育中,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富有自身特色的獨特主體。它會引領每個人的自身發展,使人們擁有健康的體魄,富有青春的活力,以運動為方式追求生命的完美,使人得到全面的發展是其最終目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上要求人們要誠信、友善。體育的發展進步離不開競爭,但是體育的健康和科學發展,最重要的卻是依靠友善與友誼。只有友誼才能促進體育更好地可持續發展。友誼與比賽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發展,共同促進著體育的和諧發展。
體育運動所蘊含的“更高、更快、更強”的進取精神,激勵著人們永不止步、永不停歇,奮發向前。為了不斷地進取,人們不斷地追求卓越。他們在訓練方式上進行創新,在動作難度上進行突破,只有這樣才能在眾競爭者中取得優勢。這些都是由競爭帶來的必然結果。
公平競爭是改革開放的必要條件。體育所倡導的公平、公正、公開實質上是真正競爭的前提,公平、公正、公開又是法制精神所推崇的。在比賽中堅持公平競爭,既是對參賽者理性和心智的考驗,也是對“更高、更快、更強”的集中詮釋。
團結互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眾人拾柴火焰高,講得也是和諧互助的作用,在體育的發展中強調和諧、互助、文明。這種互幫互助、團結友愛、風雨同舟的精神在體育中就是體育的團隊精神。
縱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育觀在中國的發展,雖然時間不長,但在運用領域已經取得一些成就。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對體育的要求也已經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體育的價值觀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發展變化。體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種文化載體,體育的價值也將會在社會轉型中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蔣巖巖.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下體育價值觀問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
[2]蔡藝.神話視野下的中西方體育文化差異[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22(5):24-26.
[3]陳融.世紀之交中國體育的目標取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23(3):1-5.
[4]陳琦,楊文軒,劉海元.我國當代體育價值觀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8):3-9.
[5]李力研.人為什么要體育[J].體育文史,2000(5):28.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5(a)-0126-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3.126
作者簡介:①任洋(1992—),男,漢,山西臨汾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