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林永芳(福建武平)
把脈醫療腐?。汗喂钳煻灸码y
文_林永芳(福建武平)
這么多年來,在層出不窮的醫療腐敗新聞面前,人們早已跨越“少見多怪”的幼稚期,進入“審丑疲勞”狀態,因為,像下面這樣的報道實在見得太多了:某醫藥代理商用回扣攻陷了醫院領導、藥劑科負責人、開處方的醫生,形成了層層分肥、好處均沾的利益鏈。業內揭秘:有醫生每月藥品回扣拿1萬多元。
這些被層層分肥的錢從哪里來?當然是患者,是大眾。此過程中,損失的不僅僅是大眾的腰包,更有安全感、信任感、公平正義感,取而代之的是“聞醫色變”的恐懼、“能否遇上好醫院好醫生”的焦慮以及深切的被剝奪感。
那么,有沒有不腐敗的例子呢?當然有。在一起案例中,辦案人員實事求是地說:“我們發現有不少醫德高尚的醫生和管理人員,他們拒絕收取回扣,連醫藥代表都對其表示欽佩。”這說明,人心深處終究是向往清朗世界,厭倦那種“必須犧牲道義才能獲取利益”之模式的;在“良知”與“利益”的激戰中,“良知”尚未全軍覆沒。
可問題是,若無制度保障,僅憑“良知”戰勝“利益”的概率能有多高?究竟是隨大流欣然笑納的人多,還是“逆流而上”絕不動心的人多?大家不難得出自己的答案。
唐代張固《幽閑鼓吹》中有則“錢可通神”的故事——宰相張延賞在即將兼職度支使(掌管國家財政收支)之前就得知有個大案子頗有冤屈,為之扼腕不平。待他一兼任度支使,立即嚴令十天之內將這個久拖不決的積案審理完。第二天,他辦公桌上出現了一張紙條:“(送你)三萬貫錢,請不要過問此案?!彼苌鷼?,催促下屬加速查辦。翌日又出現一紙條:“錢五萬貫?!彼鷼饬?,命令兩天必須了結此案。翌日又有一張紙條:“十萬貫?!边@次,他停止了調查,不再過問。有人悄悄探聽,張延賞說:“錢至十萬貫,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及禍,不得不受也!”瞧,連原本一腔正氣、滿懷抱負的宰相也明白,錢送到十萬,連神都能買通,沒有不可轉圜的事,為免禍及自己,干脆接受了!
捫心自問,假如身邊你拿我拿大家拿,“出事”只是少數倒霉蛋的“小概率事件”,“不拿”則不但要忍受“眾人皆富你獨貧”,還要忍受人人側目被孤立之痛,幾人能堅持?
一旦大家形成了“共謀”分肥的格局,那么,所有的監管環節都會形同虛設,甚至適得其反——監管環節越多,往往意味著參與利益分肥的人越多。而局外人痛罵醫療腐敗,往往只是因為自己沒機會分一杯羹;一旦有機會,照拿不誤,毫不客氣。它完全符合“破窗效應”——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塊窗玻璃既不受懲處,也不修復,就無異于縱容其他人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待到一個“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畸形醫療體制已經定型之后再去整治,管理者需要戰勝的就不再只是一兩個不法者,而是在該領域非法獲利的所有人了。
一個癌癥患者,倘若不幸已經到了全身彌漫性擴散階段,一般的建議是放棄手術,保守治療,讓患者死得不那么痛苦??伞搬t療腐敗”之頑疾,我們卻再無法容忍。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家人一輩子都不生病,誰都免不了要和醫院打交道,而被放到“醫療腐敗”這口黑鍋里煎炸的滋味可不好受。此瘤不除,便無法正常生存,遑論幸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修復“破窗”更不可能一針見效,憑一夕之功。治“醫療腐敗”,須拿出抗癌般的決心,打針吃藥動手術放化療,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比如,堵上采購、定價等環節的“可操作空間”,使“不當利益”之鏈缺氧枯萎,以致“不能腐”;強化對監管者的監管,讓公眾對監管者的升降榮辱有話語權,避免自體監督,使之“不敢腐”;改革收入分配機制,使醫療從業人員能夠合理合法、有尊嚴地獲得與其勞動相稱的報酬,使之“不必腐”;堅持“價值觀重塑”、啟動“文化改良”,改變“笑貧不笑娼”的惡劣社會生態,從而改變醫療從業人員的心態,使之“不想腐”……有什么辦法呢?既然最初“第一扇窗戶被打破”時沒有及時發現和糾正,錯過了事半功倍的黃金階段,那就只能踏踏實實地去付出“事倍功半”的長期努力了。讀一讀《論持久戰》,或可從中找回一點信念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