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基
(寧夏大學體育學院 寧夏銀川 750021)
大學田徑教學中以人為本教學策略的探索
王建基
(寧夏大學體育學院 寧夏銀川 750021)
田徑運動作為各類體育運動的基礎,在大學體育教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增強大學生體質,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之一。普通高校田徑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也對現階段的大學田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國教育發展的歷史原因以及普通高校種種主客觀原因的限制,目前不少大學的田徑教學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該文從我國大學田徑教學的現狀出發,對“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運用策略談一些見解。
大學 田徑教學 以人為本 策略
田徑教學一向是我國大、中、小學體育教育的基本內容,就普通高校而言,田徑運動本身作為各類體育運動的基礎,理應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具有基礎地位。但反觀現實,不少普通高校的田徑教學處在一個學生缺乏興趣、老師激情減退,枯燥乏味、呆板僵化的尷尬境地之中,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還是大學田徑教學的教育理念以及授課的方式方法與學生的心理和生活實際嚴重脫離造成的。要改變大學田徑教學的現狀,必須從過去的以成績、指標為中心轉到“以人為本”,即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教學路徑上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由于我國的傳統教育模式是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導致學生僅僅是被看作接受教育的對象,失去了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填鴨式、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大行其道,這種影響延伸到體育教學中,使得從中小學一直到大學,體育老師都長年習慣于“照本宣科+動作示范+學生練習”的“一招鮮”,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田徑運動的積極性。
因此,大學田徑老師要做到以人為本,轉變教育理念,首先要徹底擯棄以考試成績、數據指標達標為尊的傳統觀念,加強自身教育和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在更深的層次上理解大學田徑教學的意義,真正讓田徑教學在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要實現這個要求,下面的工作是必要的。
1.1 重新設定教學目標,優化傳統的教學效果評估體系
既然傳統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是導致大學田徑教學陷入僵化的-“罪魁禍首”,那么變革亦要從優化老師教學效果與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入手,讓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導向上為大學田徑教學確立新的目標。
比如在學生要達到的體育指標上,不再簡單以男生與女生劃線,而是可以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學生的體檢狀況劃定更細的分段指標,鼓勵學生在自身身體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努力達到身體的最佳狀態,而非由于平均指標本身的存在打擊學生進行田徑訓練的積極性;在學生體育成績評估上,放棄以測試數據為唯一標準的方法,以一定權重引入老師對學生課堂訓練積極性和努力程度的評價意見,只要每一位學生付出足夠的努力,就能取得相對接近的成績,而不是因為學生本身體質的差異抹殺付出的努力。
1.2 注重田徑教學中課程內容的設置
以人為本的田徑教學策略要求大學老師更注重對學生個體的研究,充分理解和把握學生個體的差異,要體現學生在體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也要充分展現出田徑課程的健身性、實用性、發展性。
因此,在教學課程內容的設置中,老師可以適當減少知識點灌輸和技術示范等以老師為主導環節的時間,增加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技能實踐與提高實際操作水平等體育訓練環節的時間;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專門性練習和輔助性訓練,提高田徑運動訓練的有效性。
傳統的大學田徑教學方法比較簡單、直接、呆板,不論是在授課過程中還是對學生的課堂管理上,基本都是老師的“一言堂”,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被動地聽講、訓練。這種教育方式方便了老師備課、講解,卻不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吸收,導致了教育本身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功能喪失殆盡。學生感受不到自身在學習過程中主體性的后果就是田徑運動學習似乎與自己無關,學習成為了一種任務,而不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求。于是,學生對田徑運動態度冷漠,興味索然,久而久之,老師亦在年復一年,一成不變的教育過程中激情消退,結局就是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雙輸”。
因此,大學田徑教學的手段、方式、方法都亟需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之下進行創新,筆者認為,在此過程中,有兩個方向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2.1 結合現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引導其自愿進行田徑運動學習和訓練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城市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文化日益多元,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的變化都更快了,這種社會狀態自然而然地會在大學生身上體現出來,作為大學田徑老師,要充分關注、敏銳感受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其變化,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比如現代信息技術非常發達,老師應積極主動地適應新的時代條件,借助信息技術讓教學事半功倍。在田徑教學的知識點講解和示范環節,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下載網絡上有趣的動畫、視頻,“代替”自己的講解,能大大降低課堂的枯燥性;由于現在的城市生活水平較高,很多大學生運動量偏少,體型偏胖,老師可以利用年輕人愛美的心理,結合都市健身的風尚,強調田徑運動在減肥、健身方面的優勢,靈活引導學生對田徑運動的興趣。
2.2 結合田徑運動的特征,不斷探索更豐富多樣的運動及訓練形式
大多數田徑運動有著簡單易操作的特點,這是田徑運動的優勢,也是其缺點。在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表面上沒有多少技巧和花樣卻又大量消耗體力,容易導致身體疲勞的田徑運動極易誘導學生的消極情緒。田徑老師在順應田徑運動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應揚長避短,努力探索新的運動方式,甚至是游戲方式,幫助學生將消極的負面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正面情緒。比如在跑步訓練過程中,讓學生進行一定量的慢跑訓練,學生疲勞以后,開始進行綁腿跑游戲,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兩人一組,一男生一女生,兩人分別把一條腿(男左女右或男右女左)綁在一起,然后比賽各組奔跑速度,輸的組表演節目。再如體能訓練環節,可以讓全班同學玩“蘿卜蹲”的游戲,每人深蹲起一次,同時喊出一個同學的名字,被叫到的學生要立即深蹲一次并再喊一個同學的名字,以此類推。這樣的授課方式既讓田徑課堂充滿了樂趣,又達到了訓練和運動的目的,一舉兩得。
2.3 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真誠與學生交流互動
大學田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還要“放低身段”,努力與學生們打成一片,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保持年輕的心態,與學生的喜怒哀樂產生情感共鳴,當老師與學生之間有了親近和信任,溝通交流就會容易很多,也更容易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老師應以平等心面對學生,并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做到雙向溝通,耐心傾聽并理解學生的想法、意見,多肯定多引導,批評要講究方式方法;關心學生生活,對年輕人的喜好和生活保持敏銳;在訓練活動和田徑游戲中積極參與到與學生的競賽和互動中去。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時代的要求,在大學田徑教學領域,老師應深入理解其內涵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勇于探索不斷創新,成為大學生真正的良師益友。
[1]陸永銘.以人為本,創新田徑課教學方法[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10):219-221.
[2]盧聚賢.依據以人為本的理念探索體育院校田徑教學改革[J].職業,2009(26):78-80.
[3]尹宏林,程曉菊.田徑教學中的以人為本理念初探[J].皖西學院學報,2009(5):148-150.
G82
A
2095-2813(2016)10(b)-002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