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論生態平衡視閾下的高校體育教育①
李冰
(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教育生態學中的生態平衡理論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的相關研究。當前,高校體育教育存在場地設施不足,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下降等相關問題,探究生態平衡視閾下高校體育教育有助于推動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有效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改善高校體育存在的問題。通過對高校體育教育生態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相關的理論進行分析,研究表明:高校體育教育可通過重視體育教育場地設施的生態平衡、適應發展的外部環境、保證教師與學生的生態平衡等途徑實現高校體育教育的動態平衡。
生態平衡 高校體育 體育教育專業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受到社會各界學者的廣泛關注。生態平衡就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1]。生態平衡作為生態學中的一個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同時也被引用到教育生態學中。
教育生態學興起于20世紀60、70年代,是一門新興的教育科學,由英、美教育學者以生態學而創建。教育生態學主要運用生態學的相關理論,運用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及方法進而研究教育問題。作為教育生態學核心觀點的教育生態平衡,是推動教育事業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體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生態平衡的相關理論可以運用到體育教育中。體育教育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期和相對穩定的條件下,體育教育系統的綜合平衡、運行高效、功能優異及其與社會環境的良好協調,也就是說體育教育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時其結構與功能處于穩定狀態,其物質與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2]
體育教育生態系統是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的發展將會對教育生態系統是否平衡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體育教育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系統,要保持其平衡發展,并不是要維持其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固定不變,而是指當體育教育系統中的某一要素發展變化,造成系統不平衡時,要依靠系統自身的調節機制進行自我調節,從而實現系統新的平衡。而當系統自身的調節機制無法使其恢復到平衡狀態時,就需要進行人為干預,通過合理的人為調節機制,使得體育教育生態系統重新恢復為平衡狀態。這種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不斷反復的過程,推動了體育教育生態系統的不斷發展。
2.1 重視體育教育場地環境的生態平衡
目前,我國高校在體育場地環境方面對生態平衡理論重視不夠,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首先,體育場地器材資源不足,無法滿足學生體育課與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需求。數量充足的體育場地器材是高校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一個基本前提,而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體育場地器材在數量方面無法與高校學生的數量達到平衡。因此,各高校應加大力度在體育場地器材方面進行資金投入,努力促進體育場地器材在數量上與高校學生數量的平衡。
其次,高校現有的體育場地存在著一些不足。一方面,很多高校的體育場館布局不合理,沒有將學校的所有體育場館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例如,需要較高專注力的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項目不適合與籃球、排球等聲音較大項目的場館安排得較近。而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體育場館多集中于學校的某一位置,更有一些高校將這些項目安排到同一座場館內,這就使得不同體育項目之間造成了一定的干擾。另一方面,高校對現有的體育場地沒有進行充分的開發。如,一些高校的籃球館內沒有看臺,這就不便于舉辦籃球比賽。學校應通過安裝可拆卸座椅等措施進行改進,從而使現有的體育場館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服務。
2.2 體育教育要適應不斷發展的外部環境
體育教育生態系統是社會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因此,保證體育教育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是保持體育教育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條件。[3]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高文憑、高學歷,而更多的是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高校作為學生踏進社會之前的最后一站,在對人才的全面培養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體育教育更是在鍛煉學生強健的體魄,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的體育教育不能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外部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進行改革。例如,現在的工作單位多要求員工具有合作精神,善于與人交往,這就要求高校在體育教育方面通過一些集體運動項目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此外,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長時間壓力的堆積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極大的危害,因此人們需要一個適當排解生活壓力的方式,而體育運動正是最適合的方式。在這方面,高校應充分利用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使其能掌握至少一項可以終身進行的體育運動,充分發揮體育運動在釋放壓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2.3 體育教育中教師與學生的生態平衡
大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與接受能力方面都較強,不再需要體育教師一味的“填鴨”式教學。因此,在課堂上,體育教師應在講解和示范正確運動動作之后,多留些時間給學生進行練習,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多觀察學生的練習并對錯誤的技術動作進行糾正。同時,體育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度,從而激發學生對于體育活動的興趣。例如,體育教師可以提前將下節課要學的內容分配給同學,讓他們在課下進行自學,然后在課上讓學生進行講授,這種做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體育運動的主動性,從而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術,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2.4 與時俱進的課程建設,推動體育教育的生態平衡
由于我國高校體育課為選項課,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應更多地考慮學生的興趣,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學校在體育選項課的項目設置上,不能一成不變,應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淘汰不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項目,增加新興體育項目。如,現在高校已經逐漸不再開設田徑課,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學生對田徑課興趣不高,導致在選項課上選擇田徑的學生較少,所以田徑課被逐漸淘汰。而一些新興體育項目則越來越受到學生的喜愛,如網球、輪滑等。因此,高校在體育課程設置方面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合理安排課程設置,從而促進高校體育教育的平衡發展。
2.5 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體系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的體育課成績主要由上課出勤情況、課堂表現和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組成。并且大多數高校都會將學生的體育成績納入到獎學金評選等評優活動中,這一舉措提高了學生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但卻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失去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這就使得構建科學合理的體育課考核體系顯得尤為必要。要使體育課的考核體系科學合理,就應對現有的體育課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加大對過程性評價的重視,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減少使用統一的考試標準來衡量每一名同學,多參考學生自身的不同情況,根據其進步幅度給予評價。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使其形成科學的體育鍛煉習慣,從而促進高校體育教育系統更加平衡地發展。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2]吳明深.論體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J].體育學刊,2004(3):22-24.
[3]陳光華.體育生態學構建的初步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6.
[4]鄧躍寧.體育生態學的創建[J].體育學刊,2002(6):5-7.
G807
A
2095-2813(2016)10(b)-010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9.102
①李冰(1991—),男,遼寧撫順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學術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