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廣明
?
“師乎其上”大有益
◎文/艾廣明
學習、工作和生活常有個努力的目標、標準或參照,古代思想家一脈相承地主張“師乎其上”?!兑捉洝氛f:“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論語》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后人對“師乎其上”的思想又有很多發揮,使其內涵更加豐富,現在理解和運用起來也有很多發展,值得仔細品味。
“師乎其上”首先是做人的原則。做人首先有個向誰學的問題。人出生后就開始學習,“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接觸社會、接受教育,學習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做人的榜樣也很多。家長不能選擇,但社會、書本、媒體里有各色人等,是可以選擇榜樣的。向誰學?首選應該是立德、立功、立言的英雄、楷模。因為他們身上有良好的品行,令人敬佩,“足以為教”。也有人反對向英雄模范學習,說是標準太高,可能使人學得高不成低不就。這是混淆了向誰學習和成為誰的問題?!叭巳私钥蔀閳蛩?,不必人人皆圣賢”,意思是人人都可以學到圣賢的品德、風范,不可能人人都當上首領、楷模。如果都是首領,又去領導誰呢!向典型學習重在學習其精神的某些內容,完全復制是不可能的。學習英雄,并不能都成為英雄,但每個人認真學了,就會有收獲,有裨益。傳說宋代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問一個算命先生:“你看我能不能當宰相?”算命先生大吃一驚:一個小孩子居然開口說要當宰相,就說:“小小年紀,怎么口氣這么大?”范仲淹也有點不好意思,又說:“你再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算命先生納悶,這孩子的志向怎么忽高忽低,落差這么大,就問他:“你為什么有這兩個志愿?”范仲淹回答:“因為只有良相與良醫可以救人。”一個孩子念念想著要救人,算命先生聽完很感動。小孩子想當宰相,未必一心向往高官的權勢和榮耀,很可能出自一種模糊的理想?!安幌氘攲④姷氖勘皇呛檬勘?,這句名言多少年爭議不斷,否定者認為這話引誘人們滋生野心,而又如同水中撈月,現實中有多少士兵會成為將軍呢?這樣理解是望文生義的。這句話的深刻之處不是要士兵都成為將軍,而是希望大家都可以向將軍學習一二,參照將軍的素養和能力修煉自己,有所進步。以人為榜樣并不像學數理化知識那樣一個臺階接著一個臺階地遞進,獻身事業、公而忘私、熱情助人,這些行為既高尚,又是人人可做的,人人皆可向做得很好的人學,至于學到多少,不能整齊劃一,但認真學了,都應該肯定。
“師乎其上”或“取法乎上”,是重要的工作要求。人們常把“爭第一”等同“師乎其上”,理解并不全面?!皫熀跗渖稀庇迷谑聵I上,有“爭第一”的意味,但含義更豐富。這里的“上”,有工作標準高的含義,建造工程、制造產品,誰不想做得更好?即使按照一流的標準努力了,由于條件、努力程度和競爭對手等因素,僅能達到個中等水平,差強人意,但“上”也并未煙消云散,還有盡心盡力的“上”,人格情操的“上”。有些工作,譬如重要工程、設施的安全要做到百分之百合乎標準,是底線也是高標準,這里的“上”就是必須的,容不得絲毫湊合、懈怠。有些工作不一定需要多高的智商與能力,很多人做不好是由于缺乏吃苦耐勞精神。這里的師乎其上,“上”在哪?忍受臟累,長期堅持就是“上”。那些為城市環境默默工作的清潔工不但勞動成果令人滿意,他們的奉獻精神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啟發!
“師乎其上”用在學習上也很有道理?!稖胬嗽娫挕分姓f:“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蔽膶W以及一些門類的社會科學,很多內容是各種知識層次的人都可以學習的。魯迅的作品,小學課本就選了,中學、大學教材也選魯迅的文章,當然篇目有所不同。不同學習階段教授魯迅的作品,教學內容的重點雖有區別,但都符合“師乎其上”的道理。古今中外很多經典,適合多方面、多層次的人們學習,如果人們可以從最優秀的文化典籍、理論成果中汲取知識和智慧,何必退而求其次呢!
學習的“師乎其上”要建立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不可好高騖遠。有些知識領域由淺入深,想走捷徑是走不通的。“隔鍋臺上炕”,很可能淪為笑談。同時“師乎其上”對學習研究自然科學也有適用的方面,大家都應該學習優秀科學家治學做事的科學精神和積極向上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