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譚金飛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長沙 410128)
基于大眾體育分層發展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研究①
劉超 譚金飛*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長沙 410128)
如何順應多層次體育需求,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均等化服務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需求。該文以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內涵、特征和功能定位為研究基點,并以階層分化、城鄉差距發展下的大眾體育差異化需求為導向,探索構建分層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必要性、面臨困境和發展策略,以此推進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發展,踐行全民健身計劃。
大眾體育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階層分化 均等化服務
1.1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基本內涵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簡而言之,就是讓“體育回歸民生”,是以人為本,面向群眾、服務群眾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由基本的服務內容和標準、資源配置、供給方式、管理運行等內容構成的系統性、整體性的制度安排。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一個整體性的服務機制,就如《辭海》中對于“體系”的解讀一樣,其是由彼此相連的諸多體育資源和要素共同推進、作用下才形成的一種立足基本國情、立足群眾參與體育、享受體育的公共服務[2]。
1.2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顯著特征
1.2.1 公益性特征
我國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在政府主導或支持下,不以盈利為目的,有計劃地整合、配置體育健身活動資源、提供體育場館設施、進行體育運動指導和培訓的公益性服務,是服務型政府職能下的重要公共產品,其公益性特征明顯。
1.2.2 均等性特征
“十三五”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要求中提出:“要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根本目標,實現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標準化發展”,這預示著均等性已經成為公共體育服務的戰略化要求。
1.2.3 統籌性特征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一個覆蓋面廣、涉及主體多、涵蓋內容廣泛的系統工程,其目的在于提供全覆蓋、均等化的公共體育服務,以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統籌性成為其建設和發展中最關鍵的特征。
2.1 分層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2.1.1 基于階層分化的大眾體育分層發展的內在驅動
當前我國社會已經劃分為由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階層,商業服務人員階層,產業服務人員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市無業、失業和半失業人員階層等10類階層結構,這些階層對于體育的認知態度、價值取向和情感都存在差異性,并直接或間接反映在對其對體育服務發展的需求方向和需求內容上,并最終導致大眾體育服務的分層發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供給源于需求,需求是供給的主要驅動力量,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不同階層對于體育服務需求內容和需要程度必然存在許多差異性,在此分層發展模式驅動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必然要以此為發展基點,立足于各階層群眾參與體育活動、享受體育服務的多層次需求,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分層化服務體系。
2.1.2 基于城鄉差距的大眾體育分層發展的必然選擇
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我國公共體育服務在城市和鄉村出現兩極分化現象,給農村提供的體育服務與民眾需求不相匹配,導致公共體育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較差;城市人民享受著較高質量的體育服務,體育活動較為頻繁、體育服務需求也更高級化,而農村人民卻很難享受同等的體育服務。為有效彌補這一發展短板,未來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著力點應該放在縮小城鄉差距,以保障城鄉體育均等化供給為核心,通過統籌規劃,加強體育資源優化配置、健全體育服務網絡、推進公共體育服務全覆蓋、多供給、均衡性發展。
2.2 分層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面臨的主要困境
2.2.1 法律監管體制不健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缺乏有效保障
目前提及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僅有《體育運動國際憲章》的第1條規定“參加體育運動是所有人的一項基本權利”,《憲法》21條規定:“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而國務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指出“公共體育場所應該達到總比例的53%左右,全民健身人數比例應該達到32%以上,且規定了特定歷史階段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最低標準”,這些規定雖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但多數規定尚未細化,法規規制效力非常有限。我國目前尚未有充足、詳細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相關法規制度,服務實效性不明顯。
2.2.2 供給機制不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缺乏多元化供給支撐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向全社會提供場地設施、活動指導等的基本條件,但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分布較多且存在階層分化的問題,這些無疑加劇了體育服務供給的壓力。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主導,還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可運用市場機制,創新供給方式,轉變傳統公共體育服務領域的壟斷現象,并適當引入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改變供給運行機制,不斷豐富體育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覆蓋范圍,但一直以來我國都未給予充分的重視,供給機制尚不完善,仍然以政府為單一化的供給主體,參與建設的供給主體數量極少。
3.1 以政府供給為主導,推進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發展
當前,人民群眾日漸多元化的體育需求與有限的體育資源之間的矛盾,始終是困擾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所在,為有效緩解體育服務供需壓力,建立廣覆蓋、多層次、系統化、長效能的公共服務體育體系,必須轉變傳統的以政府為主要供給主體的現狀,以開放發展,融合發展的理念為根本指導,創新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模式,充分調動和引導包括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性組織、企業、媒體、社區等在內的各類社會力量以捐助、贊助、合作、股份制等多種形式,參與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之中,努力構建“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共同支撐”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機制。
3.2 完善法律法規建設,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撐
當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逐漸凸顯,尤其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擴大趨勢使得體育服務非均等化問題不斷凸顯,這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法律制度的缺失,無法有效督促體育服務主體對公共性不足及資源分配失衡等問題的良好回應。因此,應該推進各項法規、政策、規劃、標準、制度等的建設,做好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與管理,延伸體育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構建完善的監管體制,分解任務、明確責任,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3.3 優化體育資源配置,促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均等化發展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仍然是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調動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力量生產更多優質的體育產品,完善政府購買服務能力,以有效提升體育服務能力,并加大公共體育資源向農村、貧困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的傾斜力度;要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健全體育服務組織網絡、拓展體育活動形式,以確保在體育資源供給總量不斷擴大;要充分認識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不同階層之間體育資源配置不協調、不均等的問題,一方面重點加強體育服務的基本供給;另一方面兼顧體育服務的針對性,強化多元化供給模式的發展,以滿足社會公眾對于公共體育服務的差異化需求。
[1]林宇.公共體育服務視域下公共體育文化發展現狀研究[D].蘇州大學,2015.
[2]黃先鋒,何軼,李暉.分層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面臨的困境與發展途徑[J].運動,2015(15):128,133-134.
[3]鄭家鯤.“十二五”時期構建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若干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12):1-6.
[4]王家宏.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內涵、特征與價值取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1):7-11.
[5]王家宏,李燕領,陶玉流.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過程結構與功能定位[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7):1-7.
G80-05
A
2095-2813(2016)10(b)-014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9.147
①劉超(1993,10—),男,漢,湖南益陽人,本科,研究方向:社會體育,軍事體育。
譚金飛(1978,12—),男,漢,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管理,E-mail:a-fei12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