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靜(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0016)
?
城市化進程中新型農村社區發展規劃
——來自“安徽省施村”的調研
左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南京210016)
摘要: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城市化發展進程,許多農村地區的土地不斷被征收。目前我國正在掀起關于“合村并居”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熱潮,這種新型農村社區是指在統一規劃居住和服務設施,合理布局產業,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穩步推進的基礎上,通過村莊合并、集約發展的方式,組建而成的新的生產生活的共同體。這種新型農村社區給農村的發展帶來很多好處,但是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對安徽省施村進行調研,以社區理論與實務為理論基礎,總結出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的一些展望。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發展;“安徽省施村”
“社區”一詞,是由費孝通等學者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方語言翻譯過來的一個詞,而隨著國家推行“社區建設”等工作,這一詞又被賦予了一個明確的特定的含義,特指我國城鎮地區集居住、服務、治安、福利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管理機構和組織;而農村社區又是指相對于城市社區而言的,聚集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上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目前國家推進的“合村并居”這種新型農村社區是在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產生的,是各種政策,制度等推進的社會改造項目。
新型農村社區的推行對于農村的發展有利也有弊,其好處在于:第一,有利于整合土地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第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擴大農村的經濟增長;第三,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提升公共服務質量。而其弊處在于:第一,侵犯了農民的土地產權以及其他權益;第二,合村并居后農民入住新社區生活成本提高,而失去土地又使得他們的生活沒有了保障,從而加劇了農民的失業問題;第三,隨著城市產業的集聚,給鄉村環境帶來了影響,使得污染加重。
本次選取的調研對象為安徽省的施村,該地區為承接城市產業轉移,積極對民居進行拆遷,并且選取新址建設新型的農村社區,在新型農村社區建成之后,農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不小的改變,而且該區位于臺創園開發區,因此具有典型性。
總體看來,施村的拆遷工作進行的較為順利。但是拆遷前后生活的變化還是帶來了一些問題,通過實地調研,基本可以反映出如下的問題。
(一)社區內部治理體系混亂,新型農村社區缺乏有力治理力量
本次調研的地區位于臺創園開發區內,原本幾個村民組合村并居之后,村委會的內部體系方面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亂。而新型農村社區之內又面臨著臺創園管委會、社區委員會、村委會幾方面的管理體系,因此整個管理體系較為混亂。而且通過實地的走訪調研我們發現,農民遇到很多問題也無人處理,各方互相推諉,致使社區未來的發展不容樂觀。
(二)社區內部出現較多生活隱患,設施滯后給農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通過走訪調研,目前居民在新型社區中存在諸多不便,目前社區內部出現的比較嚴重地問題主要有:第一、消防問題,農民的居住空間比原來狹小,很多農民在樓道里面堆放垃圾,目前已發生幾起火災,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隱患;第二、下水道問題,社區內路面不夠平整,雨天道路積水很嚴重,排水不夠通暢,這也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第三、安全問題,安置房小區管理比較混亂,地處郊區,在調研過程中已發生幾起電動車失竊案件,有的村民也反映小區門口的保安形同虛設。
(三)社區內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社區的可持續性發展面臨危機
新型農村社區建成時間短,社區周圍沒有大型超市,菜場,醫院,學校等,農民的生活不夠便捷,另外社區內部體育設施,娛樂設施等設施也不夠完善,社區內部缺少志愿者,對于一些獨居老人,貧困家庭的服務也有待加強。
(四)社區內部凝聚力不強,鄰里關系不夠親密
該地的新型農村社區是由以往的幾個村民組合并而成的,拆遷后組成的新型農村社區周圍鄰居發生了變化。
(五)農民參與社區管理的意識薄弱
施村目前農村社區農民的社區參與度還是比較低的,究其原因也是因為當前農民的經濟能力較低,文化水平也是有限的,農民還沒有認識到自身利益與社區利益的相關性,因此造成了農民參與社區管理的程度比較低。
(一)合理劃分權限,明確社區管理的各方主體
目前社區內部管理主體混亂,政府、自治組織、管委會等存在各方管理主體,因此要重新厘定好管理主體,實現治理轉型,使得村民委員會重新回歸群眾自治組織的屬性,淡化行政權力對于村委會的約束,使得村委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群眾自治組織,同時政府也要保持統籌農村社區發展的領導地位,創新領導方式,改進領導方法,為整個社區的發展統籌規劃。只有各個管理主體,各司其職,相互監督,相互促進,才能保證農村社區得以健康發展。
(二)政府應加強對農村社區的財政補助,完善社區建設
政府加大對社區的資金支持,不僅可以完善社區內部的配套設施,同時也可以吸引一些優秀人才到社區中來,再者通過財政補助吸引外資創辦工廠企業為提升農民的經濟水平,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社區內的公共服務,從而更好地建成一個和諧友愛的社區。
(三)加強社區內部的安全保障,使人們的生活有所保障
一方面政府及村民自治組織要加強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另一方面社區居民也要學習自救等安全急救措施,提高安全意識,共同維護社區的安全,使得人們能夠安定的生活。
(四)加強社區的凝聚力,積極提升社區的自我服務能力
農村社區得以長治久安的核心在于社區成員對于社區的共同認同感和歸屬感。社區的發展不僅依靠外部力量,其中更為重要的是社區的內部力量,內部成員之間的凝聚力。
(五)加強培訓提高社區工作者的能力,積極吸引優秀人才投入到社區的建設工作之中
社區的發展與社區內部的工作者也是緊密相連的,而目前社區內部的工作者不夠專業,素質也有待提高,因此要對他們積極進行培訓。另外也要積極引進更為專業的人才進入到社區之中,尤其是大學生村官,他們掌握更多的專業技巧,也具有更加創新的思維。他們將會壯大社區工作者的隊伍,使得我們的社區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俞可平.治理與善治[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
[2]高鑒國.社區的理論概念與研究視角[J].學習與實踐,2006(10).
[3]劉潛.我國農村社區發展建設的幾點思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5(10).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864X(2015)05 -0032 -01
作者簡介:左靜(1993 -),女,漢,皖,在讀研究生,碩士在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社區治理。